文章来源于:甘肃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原文链接:“找矿突破勇担当 三抓三促谱新篇”大研讨之八(齐轶赟)
关于局创新制度体系建设的建议
甘肃省地矿局矿研院 齐轶赟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本质是各行各业转变发展方式,突出质量和效益,创新是这一转变的关键动力。创新驱动是我局重要的发展战略之一,当前,我们急需通过创新制度体系建设,推动创新驱动战略落地见效,促进地勘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创新制度体系建设的两个前置问题
一个组织构建创新制度体系,首先要回答两个问题:第一,创新的环境和能力如何?这有利于创新制度建设有的放矢,因地制宜。第二,创新的主要目的是什么?这决定了创新的重点任务。
我局地处西部地区,区域经济整体落后,导致市场活力不足、竞争不充分,无法孕育快速迭代的创新需求。自身事业单位体制机制,既没有雄厚的资金积累投入创新,也没有强烈的生存危机刺激创新。按照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的研究,企业创新能力评价一级指标有4个,包括:创新投入、协同创新、知识产权、创新驱动力等。从我局的发展实践来看,近几年在创新资金投入、产学研联合、专利申请等方面都作了大量探索和努力,但从创新驱动作用来看,创新质量还不高,比如:2020年取得专利36项,但都集中在实用新型专利上,没有发明专利。当前,高质量发展、地质找矿突破等对我局各项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们需要通过思想、机制、产业、科技等多领域的全方位协同创新,打通发展中的制约、瓶颈和堵点,牢牢把握新一轮的发展机遇,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越是欠发达的地方,越需要实施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对于创新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全局上下已经达成了共识,创新资源也形成了一定的基础,创新成果也有局部的亮点。但是,受内外部条件、主客观因素的局限,我局整体来说创新意识不强,创新活力不足。因此,必须通过创新制度建设,加强引导,大力推进,激发大家的积极性和行动力,而后“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逐步形成创新驱动发展、发展带动创新的良性循环。
二、创新制度体系建设的首要任务
创新是艰难的,因为它周期长、不确定、失败率高。而阻碍人创新行动的主要因素是恐惧,恐惧质疑、恐惧失败。因此,我局创新制度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降低参与难度,解决人“不敢不愿”的问题。
第一,创造更多创新实践的机会。问题是创新的起点,通过问题倒逼,力推创新者迈出第一步。由局层面组织相关领域的专家,梳理我局目前呼声最高、制约明显、短时间可突破的问题,形成创新课题并向全局发布。可以采用“揭榜挂帅”的方式,英雄不论出处,谁有本事谁就揭榜,给有创新精神的集体和个人创造发挥的空间;也可以局或院成立专项课题组,集中攻关解决问题。不论是主动揭榜,还是被动应招,都为创新实践创造了抓手,取得的成果也会增强干部职工创新获得感和创新信心。
第二,降低制度实施的难度。首先是从单一目标的制度开始推行,好理解、可操作、易落地。一揽子解决方案容易分散制度焦点和政策力度,反倒达不到应有效果。然后分阶段,分不同目标接续推进,不断深化。二是增强制度的激发和引导力度。制度设计时,积极性优先于约束性,开放性优先于规范性,借用李强总理的话,就是多作“应不应该办”的价值判断,不能简单作“可不可以办”的技术判断,以期更大程度释放创新活力。
三、创新制度体系建设应把握的五个重点方面
第一,组建局专门创新管理机构,充分发挥局层面统筹谋划作用。一是发挥顶层设计作用,定期向局党委报告内外部多方面的创新动态,谋划关键科技创新领域,提出重大政策建议,为局党委决策提供参考。二是发挥政策制定、统筹协调以及督导落实等作用,实现“战略研究—规划部署—任务布局—组织实施”的有效衔接,确保创新的每个政策、每个项目都有部署、有落实、有检查、有反馈、有结果,形成工作闭环。三是统筹全局的创新资源,打破创新资源分散、封闭的现状,解决同质化、碎片化研究的问题。尤其对于周期长、资金需求大、影响面广的创新项目,可采取经济手段与行政手段相结合的方式,促进资源顺畅流动,打通技术创新链条,形成创新合力。四是统筹推进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协同发展,完善有利于创新的机制、政策、措施等,构建支撑创新驱动发展的良好环境。
第二,坚持主营业务为王,围绕行业、产业、市场布局科技创新活动。着眼点有三个:一是提出好的创新问题。把行业、产业、市场的当下需求和发展趋势研究透,把需要突破的问题定义清楚,结合自身实际,择优研究攻关。二是处理好三个关系。处理局和院的关系,主要在于局层面主要是统筹引领作用,在创新平台建设、创新技术产业化等方面发挥主要作用,院在具体的科研攻关和技术创新方面发挥主要作用;处理院和院的关系,主要在于发挥各院的专业优势,通过不同的创新方向,打造差异化核心竞争力。可采用赛马制的方式统筹创新项目,避免无序竞争;处理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关系,一方面在于资源合理分配,另一方面在于保障基础研究长期稳定的开展。三是向高生产率的方向布局。一方面选择有潜力的创新领域持续深耕,力争产出一批战略性技术和战略性产品,形成支撑创新发展的先发优势,助推产业向高生产率领域发展。另一方面要谋划参与外部更多领域,更高层次的研究项目、工程项目,跳出地勘行业发展地勘行业,为地勘经济开辟新的、更上游的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领域。
第三,应用创新驱动导向的评价指标,体现创新的经济价值。联合国经合组织对“创新”的定义是:“创新的涵义比发明创造更为深刻,它必须考虑在经济上的运用,实现其潜在的经济价值。”因此,创新产出既要考虑专利、项目等量的直接产出,更要考虑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带动等质的效果。当前,在对基层单位的经济目标责任考核指标中,引入全要素生产率、利润率、劳动生产率等反映创新驱动力的指标,可以具象反映创新的经济价值。
第四,建立创新容错免责机制,给创新者创造宽容的、安全的环境。创新精神的本质是质疑,因此,文化上要倡导敢为人先、勇于冒尖、大胆质疑的创新自信。制度上要设计重视探索、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保障机制。一是容错免责要制度先行,做到容错免责有规可依,有章可循。二是建立重大创新风险评估机制,对潜在风险进行事前备案,为容错免责提供依据。三是建立纠错机制,风险发生之后及时启动纠错程序,把可能的损失降到最低。四是建立反馈澄清机制,对当事人及时澄清事实,消除负面影响,保护创新者可贵的勇敢、担当精神。
第五,建立创新评估机制,保持对组织发展和市场环境变化的动态适应性。一是对创新项目开展评估,根据项目的推进情况、所处阶段、目标达成等情况开展的评估,为项目的终止、暂停、变更等提供依据。二是对创新制度建设开展评估,促进制度保持不断的自我进化,与时俱进,充分发挥制度对于创新的支撑作用。
新生事物总是脆弱的,总要经过一个新生、成长、成熟的过程,这个过程往往伴随着质疑、阻碍、困难,但是,“哪怕他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通过建设高质量的创新制度体系,将会为勇敢的创新组织者、创新引领者、创新实践者创造一片大有作为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