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一些地区大肆开发矿产资源,生态修复滞后,对生态环境造成较大影响。随着环保力度的逐渐加大,矿山修复作为其中的必要一环,加快矿山修复的步伐自然尤为重要。日前,财政部、自然资源部公开发布《关于支持开展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的通知》。文件中提出聚焦生态区位重要、生态问题突出、相对集中连片、严重影响人居环境的历史遗留废弃矿山,开展生态修复示范工程。
长期以来,我司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为主线,积极探索矿山生态修复的新模式和新路径,让我们通过修复案例进一步了解矿山修复。
01
矿山开采对环境的影响
矿山治理区多为过度开采石料和矿元素导致的矿山环境问题。一般为多年无序开采,造成采面岩石裸露、岩质边坡高陡,无土壤附着空间,局部存在崩塌地质灾害,采面崩坡积物、渣堆、渣坡及碎石平台破坏了原有的植被,在勘查区的裸露边坡植被均无法正常生长,严重破坏原生地形地貌,造成了水土流失和地形地貌景观破坏,风沙扬尘对当地大气造成了污染,导致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严重。
露天开采影响
02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主要任务与目的
1. 主要任务
(1)消除治理区地质灾害隐患,为后期边坡和平台绿化奠定地质安全基础;
(2)对治理区地形地貌进行改造和整治,梳理地形,削高填低,恢复可利用土地资源;
(3)按照项目具体治理任务的要求,结合矿山现状条件进行全面复绿,防止水土流失和其它地质灾害的再孕育和发生。
2. 治理工程的目的
治理工程本着消除地质灾害、保护环境、因地制宜、恢复生态、经济合理的治理原则,结合相关规划,最大程度上恢复治理区的生态环境,达到与周边自然环境相协调的目的。
03
矿山生态修复案例分析
本文以华北某矿山修复项目为例,详细介绍下矿山修复该怎么做,如何做。
本项目主要的地质环境问题表现在土地资源占压与损毁,总面积65818m²,合计 98.7 亩;地形地貌景观破坏,总面积为 29523.4m²,合 44.3亩;地质灾害隐患共 3 处危岩体,危岩体总方量约 2060m3。
原始地貌破坏
按照项目治理任务要求结合其治理思路,针对区内存在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制定以下治理方案:
首先:清理坡面危岩、浮石,消除地质灾害隐患;
清理危岩、浮石
其次:开展地形地貌整治,改造现有地形,将区内已有废弃渣堆、渣坡挖运回填多级边坡,各级边坡之间设计衔接平台,按规范要求分级堆积压实,保证边坡整体稳定;边坡坡面采用挂网喷播、多孔纤维棉绿化等工程手段进行坡面绿化,衔接平台外沿砌筑浆砌石挡墙及石笼挡墙,墙后回填客土绿化,尽可能最大限度的完成场区内覆绿任务。
多级边坡改造
多孔纤维棉绿化
挂网喷播
挡墙砌筑
最后:依据治理后地形地势辅以蓄水池、排水沟、挡水坎等工程疏导地表径流,减少水土流失,最终达到与周边自然环境相协调的效果。
矿山治理后
不管是矿山开发区,还是其他的一些山体结构,边坡都十分重要。因此,在矿山开发区进行修复的时候,首先就要考虑边坡的治理情况。
如果在进行矿山开发时,边坡出现不稳定的情形,很大程度上会导致相关的开发人员以及设备的损伤。只有采取一些措施保持边坡的稳定性,才可以避免山体滑坡、坍塌等现象的出现。
目前,我国对矿区的边坡治理主要采用生物护坡法,即利用生物(主要是植物),单独或与其他构筑物配合对边坡进行防护和植被恢复的一种综合技术。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首先,尽量保持矿山路面的平整性;
其次,对悬崖进行修整工作,清除危石、降坡削坡,将未形成台阶的悬崖尽量构成水平台阶,把边坡的坡度降到安全角度以下,以消除崩塌隐患;
然后,对已经处理的边坡进行覆绿,在边坡的面积范围内种植绿色植物,使其在进一步保持稳定的同时,可以美化环境。
矿山治理-边坡削整
植被恢复
对于遭到重金属污染的矿山开发区而言,利用植被种植这种生态方式进行修复更具有效果。
在矿山废弃场地种植植物,一般选择适应性强、生长速度快、抗逆性强等树种。比如重金属耐性植物,其可以适应废弃地土壤结构不良、极端贫瘠等不良环境,同时还能耐重金属毒性。另外,根据不同地区气候条件选择不同植物,有利于加快矿山重金属污染的修复进程。
进行植被种植时,有2种操作方式:
第一种,就是对矿山开发区直接进行植被覆盖。这种方式简单快捷,所耗费的资金也不是特别昂贵。但是,这种方法见效比较慢。
第二种,则是采取覆土植被。一般来讲,这种方法应用更为广泛,可以在保证资金投入量的同时提高见效率。
04
矿山生态修复的展望
随着现代的技术和新理念在矿山修复中的广泛应用,人们更注重废弃地的再利用和资源的循环利用,运用生态学,美学以及其他学科建立一个能够自我维护、运行良好的完整生态服务系统。
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不能只强调技术和手法,还应该注重管理体系的建立,需要从法律法规执行的力度和方法上下功夫,使矿区生态修复在人为的辅助管理下自我修复和维护,回归自然,构建稳定的生态系统。
以上内容来源于:矿山地质环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