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发布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 科学技术 >

四川省地矿局依靠科技创新推进地质工作的实践和思考

  • 2020-11-03 22:29:30
  • 来源:中国矿业报
  • 作者: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党委书记 局长 王建明
  • 0
  • 0
  • 添加收藏

原标题:地质工作就是科技工作——四川省地矿局依靠科技创新推进地质工作的实践和思考
 

“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既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广大科技工作者最贴切的写照,也是对地质工作者最贴切的写照,更是党中央对新时代地质工作的新期待和新要求。通过这几年的工作实践,我深刻地认识到,地质工作在国民经济建设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先行性和战略性作用,地质工作就是科技工作。

王建明(中)查看土壤修复钝化剂

地质工作的过程就是对地球未知领域不断探索的过程

四川省地矿局建局64年来的实践证明,地质工作就是科技工作,地质工作的过程就是对地球未知领域不断探索的过程,地质科技始终是支撑和引领地质工作向前发展的核心推动力。

64年来,四川省地矿局科技工作硕果累累,完成了全省95%的基础地质工作,累计向国家提交正式地质报告7000余份,完成科研项目800余项,其中300多项获国家、省部级科技成果奖。丰硕的科研成果带来的是攀枝花“百里钢城”横空出世,四川“十大工业基地”拔地而起,为四川省工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资源保障;创新红层找水思路,在四川红层旱区打出了汩汩清泉,解决了上千万人的饮水难题,在四川服务民生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牵头开展的《九寨-黄龙核心景区水资源及生态地质环境可持续发展综合应用》研究成果,从地质角度揭示了九寨-黄龙景观仍处于相对稳定阶段的内部规律和特征,形成了九寨-黄龙内部水循环系统的结论并提出了保育维护措施,否定了九寨-黄龙“退化说”,让享誉世界的“九黄童话”美景世代传诵不再是梦……

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自1956年成立至今,四川省地矿局取得的每一项进展都离不开地质科技创新支撑。

从地灾防治看科技支撑力量。“5·12”汶川地震后,四川省地质灾害频发,四川省地矿局不断创新防治技术,先后攻克了映秀红椿沟、烧房沟、绵竹文家沟20余处特大、超特大泥石流治理的世界难题。治理后,冷木沟泥石流工程成为宝兴县人民休闲的“后花园”,文家沟成为行业“网红打卡地”,被誉为珍宝上“雕刻”生命工程的8·8九寨沟震后核心景区治理工程转身成为景区新景点。

从资源保障看科技支撑力量。四川省地矿局化探队的《四川李家沟超大型锂辉石矿床的发现及找矿勘查技术研究》在找矿理论和找矿模型等方面实现了重大突破,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科研成果随之带来的是一系列突破:三年新增锂矿130余万吨;405队宣汉锂钾卤水调查研究不断深入,让川东盆地海相锂钾资源基地呼之欲出;新增石墨矿2220余万吨、稀土矿30余万吨、钒矿40余万吨;探明的甲基卡锂辉石矿储量亚洲第一……

轻科技则发展滞后,重科技则成效显著。从2015年起,四川省地矿局提出“地质工作就是科技工作”,要求各基层单位必须将“科技是命根子”“地质就是科技”的理念根植入心,切实把增强科技创新力摆在首位。五年来,四川省地矿局先后创建省级科创平台3个,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等科研平台3个;2人获评“四川省学术学科带头人”称号,5人获全国“最美地质队员”称号,1人入选“自然资源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4人当选“中国地质调查局首批图幅地质填图科学家”;先后承担了国家级、省部级等科技创新项目50余个,参与完成的《青藏高原地质理论创新与找矿重大突破》《全球地质矿产与资源环境卫星遥感“一张图”工程》分别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和一等奖。

“科技地矿”的建设和发展需要不懈坚持和努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以问题为导向,以需求为牵引,在实践载体、制度安排、政策保障、环境营造上下功夫,在创新主体、创新基础、创新资源、创新环境等方面持续用力。”四川省地矿局科技创新工作紧扣习总书记要求,找准了方向。

2015年,四川省地矿局提出以“科技地矿”建设为引领,统筹协调推进“五个地矿”建设(科技地矿建设、绿色地矿建设、智慧地矿建设、平安地矿建设、廉洁地矿建设)目标,响亮地提出“人才立局、科技强队”战略,把地质科技工作放在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以激发和调动广大地质科技人员积极性和主动性作为科技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主要做法包括:

用好指挥棒——在对局属单位的年度经营管理目标考核中,增设科技创新指标,占比30%,并从发展规划、体系建设、资源配置、成果产出、对外合作等五个方面进行量化考核。在资源配置方面,要求按外收总额的一定比例投入到支撑性、引领性、转化性的科技研发项目中;在成果产出方面,从人才培养、获奖、专利、效益评估四项进行考核。

创新管理体制——新设局科技处,全面加强科学技术创新和管理;成立科技工作改革专项领导小组,把科技工作改革作为全局深化改革的三大任务之一,切实加强对深化科技工作改革的领导。建立局领导挂钩联系重大科研项目工作机制,同时各地勘单位成立队级深化科技工作改革领导小组,健全了队级科技工作机构,配置了科技管理人员。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先后出台《四川省地矿局加快推进地质科技创新的指导意见》《四川省地矿局地质科学技术奖励办法(试行)》《四川省地矿局科学技术委员会及专家库建设实施意见》等系列措施办法,确保科技工作按制度有序有效可持续性运行。

打造科技战略联盟——“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依托项目载体和事业平台,打造各级各类科技战略联盟,解决四川省地矿局科创工作长期存在的小、散、弱、乱问题。在局层面与四川省政府部门、地方政府、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型科研企业等34家单位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在科研项目立项申报、人才培养、参与国家大型项目中实现优势互补、成果集成,促进产学研政深度融合。在队层面鼓励申报和建设各类科技创新平台,队(院、所)实施“一队一平台”,坚持走专业化的路子,让人才像资本一样在全局流动起来。

搭建创新平台——大力推进地质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构建了稀有稀土战略资源评价与利用省级重点实验室、四川省环境保护地下水污染防治工程技术中心、四川省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四川省环境保护重金属污染防治工程技术中心、四川地质大数据科创应用中心等地质科研基础平台,同时与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等共同推进“院士、博士工作站”建设,让人才有充分施展才华的舞台。

建实科技团队——在局层面上,建立全局专家智库,首批入库特聘顾问包括陈毓川、许志琴等知名院士、专家、学者11 人,具有高级职称及以上的专家334人,并在局专家库基础上分专业组建了具有四川省地矿局特色的19个科创团队。在队层面上,创建“劳模专家创新工作室”“大国工匠创新工作室”等常态化创新工作室。在班组层面上,推动QC小组、师带徒等活动,将科研工作走实走深。

实施装备提升工程——没有金钢钻,不揽瓷器活。2015年以来,四川省地矿局利用省级地勘单位发展能力提升专项资金7000余万元,自筹近2亿元,使全局地质科技装备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在应对险恶环境中发挥了突出作用。2020年7月,针对无人机在地勘工作中广泛应用的实际,举办了首届无人机实用技能高级培训班,全局23家地勘单位共计67人在完成培训后直接奔赴地灾一线,在2020年汛情十分严重的情况下发挥了显著作用。

营造创新氛围——科技创新,关键在人。大力推动国家和省有关激励科技人才政策在四川省地矿局的落地,支持做出杰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的收入高于队长、书记。认真开好一年一度的全局科技工作大会和“大地杯”优秀地质科技论文评选交流活动,定期组织开展地勘工作技能大赛,常态化举行全局地质大讲堂活动,让优秀地质科技人才脱颖而出,名利双收。这些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催生了一批批科技成果和科技人才的诞生。

地质工作日渐成为各级政府不可或缺的重要技术支撑

接续奋斗,久久为功。五年来,四川省地矿局科技工作力度不断加码推进,一年一个新台阶。2015年,全局明确提出“为工业找矿,为产业和民生服务”(简称“两为”)的工作总基调,全力推动以科技地矿为首的五个地矿建设,大力实施“地质+”和“互联网+地质”战略。

为工业找矿,为产业和民生服务——植根历史,更面向未来,地质工作形成了从传统资源保障为主向资源保障和生态环境并重的多功能、多目标转变的基本工作理念,强调要更加依靠地质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

“地质+”战略和“互联网+地质”战略——这是四川省地矿局坚持“两为”工作理念,建设“五个地矿”,推进新时代地质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路径。而其中的关键依然是科技——“科技创新是核心,抓住了科技创新就抓住了牵动我国发展全局的牛鼻子”,习总书记的讲话让我们深受启发,以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支撑地质工作加快转型升级的关键一招。

面对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科技创新正在为推动全局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提供不竭新动力。

今年8月,四川省委省政府制定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加快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决定>责任分工方案》,作为责任单位,四川省地矿局承担了五项相关工作。从地质工作进入到四川省委省政府相关工作部署来看,充分显示出地质科技工作在新形势下的极其重要性。

在刚刚公布的四川省2021年度政府性投资地质勘查项目入库申报工作中,四川省地矿局成功入库9个项目,涉及石墨矿、铜矿、钴矿、液态钾锂、纤维用玄武岩、矿泉水等优势矿种,预算总金额近1.2亿元,创多年新高。在今年6月份举行的2020年度14个政府性投资地质勘查项招投标中,四川省地矿局也以其综合科技实力取得中标9个的佳绩。

此外,地质科技延伸到文化旅游发展,开拓出一片新天地。四川省地矿局承担了四川省文旅资源详查的外业调查和技术总包任务,目前该项工作已进入最后收官阶段,将为即将在全国铺开的全域旅游提供“四川方案”。

加强地质基础数据应用研究,四川省地矿局牵头承担的应用系统开发及数据整合建库工作在多方面取得创新性、前瞻性、关键性成果,为成都打造“智慧城市”提供了地质解决方案,已完成成都市地下空间野外地质调查工作,取得了一批优秀科研成果。

目前,全局科研项目达162个,涉及局属单位26家,资金投入共计1.5亿余元,其中自筹5392万元。由四川省地矿局牵头实施的《黄河源若尔盖湿地水源涵养功能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实施方案》进入四川省政府项目库,下一步将争取国家立项。四川省地矿局华地公司牵头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强震区特大泥石泥综合防控技术与示范应用》阶段性成果显著,已申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7项,发表论文75篇,其中SCI收录34篇,国内强震区特大泥石泥综合防控技术高地形成。

今年上半年,全局地质延伸业逆势增长8.5%超13亿元,成为稳定和高质量推动地勘经济的最大功臣。其中,城市地质、旅游地质、环境地质等新业态表现抢眼,同比增长超两位数,地质科技功不可没。

坚持地质科技方向,未来发展可期

“希望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肩负起历史责任,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9月11日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是四川省地矿局当前科技工作和编制“十四五”科技工作规划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未来,我们将积极对接四川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围绕全省的发展规划,着力实施“9+7”现代地质业务技术体系布局,即:自然资源基础调查、能源资源勘查开发、地灾防治、水资源绿色利用、土壤地质调查、文旅资源地质调查、生态修复、国土空间开发利用适宜性、环境承载力等9领域,以及“一张底图、一套数据、一个平台” 评价能力;遥感技术、现代测量、城镇地下空间精细物理与化学探测、深部钻探与测井、元素分析测试、地质大数据开发、网络信息等7方面的“天、空、地、网”监测能力。大力建设“5+8+12+N”个省级地矿科技创新平台及相应研发团队,即:打造配套的5 个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8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2个产业研究院,以及与之相配合的N个创新工作室。努力把四川省地矿局建成全国有影响力的人才大局、经济大局、科技大局,在国家“一级两中心两地”布局中,在全国地勘行业中发挥重要作用。

一张蓝图绘到底,我们将全面梳理全局64年来,特别是近五年来科技工作的好经验和好做法,开展全局地质科技创新工作大调研,认真学习习总书记在9月11日科学家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抓好精神的贯彻落实。

依靠改革激发科技创新活力。我们将充分抓住四川省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历史机遇和改革前的窗口期,推动四川省地矿局向地质公益性科研事业单位转变。在推进基层地勘单位事业分类改革中要进一步深化“地质工作就是科技工作”的理念,不管是推动地勘单位向公益性科研事业单位转变,还是向作为市场主体的现代地勘企业转变,我们都将牢牢锚定地质科技的工作方向,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坚持“四个面向”,更好发挥地质工作的基础性先行性作用。现阶段,我们将以和重庆市地勘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为契机,做好四川省地矿局实施方案的制订和加快已启动有关课题的预研究,推动重大国家战略在川渝地质工作中落地生根,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供全过程、全方位地质支撑,为加快建设我国经济增长第四极贡献地质力量。

持之以恒加强优势领域科研工作,进一步增强核心竞争力。建局64年以来,四川省地矿局形成了海量的地质数据,涵盖四川省各类基础地质领域,为加快推进“互联网+地质”战略,建实建强四川省地质大数据中心和四川省智慧地质大数据有限公司创造了条件,我们将加快推进地质数据创新企业联盟,构建产业链上下游合作生态,并积极推动四川省地矿局多年来在地灾防治、战略性地质找矿、城市地质、环境地质、农业地质等优势领域的科技创新工作,进一步形成技术优势和专业高地。

扎实推进“三大工程”。一是实施科技人才培育工程,抓好人才库建设运用,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常态化开展专业技术、技能培训。二是实施科研项目创新工程,围绕新能源产业、生态建设、新兴产业、城市空间建设等重点热点领域,谋划申报地质科研项目。三是实施科研机构再造工程。探索实现以专业化、科研化为方向重构、重组现有地勘单位。推动地勘单位利用科技创新平台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高科技公司联手合作开展科研项目。

我们相信,只有坚持地质科技创新,紧紧围绕国家、省及地方政府的中心任务开展工作,地质工作才能前景广阔,未来可期。

来源于:中国矿业

本平台转载内容,仅作分享之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文章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果有侵权或非授权发布之嫌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审核删除处理。

自定义HTML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