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疫情,确确实实火了互联网和大数据,预计很多企业开始重视信息化的建设了,尤其是地质行业,很多企业发现疫情期间什么也做不了,如果你打算开始布局“地质+互联网”产业链,一开始梦想和规划总是很丰满,我们需要仰望星空,但是不要忘了脚踏实地,企业发展的道路上,不能找到风口之后就蒙眼狂奔,清楚了解竞争对手和行业现状是很有必要的。
如何布局“地质+互联网”产业链
不能再拘泥于传统企事业单位的活法,要及时布局“互联网+地质”产业链,“互联网+地质”产业链是以现代高新技术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综合性高技术产业,是采用高新技术对地质信息资源进行生产、加工、开发、应用、服务、经营的全部活动,以及涉及这些活动的各种设备、技术、服务、产品的实体的集合体。要在想在这个产业链分得一杯羹,你要知道这些:
1、上游
数据采集及其核心技术是产业链的源头和上游。这也是大多数传统企业和单位所做的事情,常年深入一线,几乎都有大量人工采集的数据。数据采集是“互联网+地质”产业链的基础,也是产业链的基础环节。数据采集包括各种实地勘测数据、遥感数据、卫星导航数据等。技术的产业化围绕着地质信息的生产、开发和应用进行,技术产业化的结果是商品化的地质信息产品和服务。地质信息产业的核心技术对产业发展起决定作用。
2、中游
地质信息应用位于产业的中游,是对上游提供的数据资源和技术成果的集成应用。应用领域几乎涉及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如国土资源、生态环境、城市规划、房产、交通、铁道、统计、公安、紧急事务处理、经济规划、农业、林业、海洋、军事等。对产业上游的数据提供和技术深化提供需求驱动力,同时也为“互联网+地质”产业链的深化发展提供了基础,开启了发展空间。
3、下游
地质信息服务位于产业的下游,包括在现有产品和技术基础上进行的各种营销服务、技术和软件的培训和咨询服务,以及数据服务等,是对产业上游和中游的拓展。地质信息具有非常强的渗透性,为许多机构、单位、企业、个人提供空间信息资源与空间分析功能,地质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和深化了 IT 技术的应用。
了解了产业链,那么现有的资源就可以开始布局了么?还需要什么资源?行业存在哪些壁垒?“互联网+地质”产业链在业务资质、资金、专业技术及人才、市场等方面对新进入者均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但是壁垒也意味着谁的动作快,越容易打破壁垒占领行业的制高点。
行业存在的壁垒
1、业务资质壁垒
我国目前对地质行业实行市场准入制度。根据企业的规模、经营业绩、技术、人员构成、设备条件等综合因素,行业主管部门核定企业的资质等级并颁发相应的资质证书,而且规定了不同资质等级企业的项目承接范围。
2、资金壁垒
产业链培育期较长,对长期资金的需求程度较高。除前期资金的投入要求高外,随着行业应用不断拓展,技术要求也不断提升,需要持续不断的资金投入以保证公司的持续技术更新及产品升级换代。新进入者将面临着大规模的资金投入,形成资金壁垒。
3、专业技术及人才壁垒
作为”互联网+地质“的风口、新兴的高新技术行业,具有较高的技术门槛,形成天然的技术壁垒。产品融合了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无线通讯、测绘、软件、网络等多种技术,跨越多个学科,核心技术及应用技术掌握的难度较高,需要较长时间的积累。国内科研机构掌握的理论技术尚未很好地实现产业化,整体技术储备和技术产业化应用水平还比较低,行业内对以上相关技术能做到融会贯通的复合型人才比较缺乏,新进入者很难在短时间内积累相应的技术和人才,存在较高的技术及人才壁垒。
4、市场壁垒
由于“互联网+地质”产业链属于新兴行业,客户需要一定时间的引导和培育,客户对技术的专业性要求较高,需要专业的服务团队和一定的服务规模,用户一旦购买某个品牌的产品和服务,就会对该产品及后续技术升级维护服务形成较高的依赖,进而形成较高的认同感,所以用户对市场中先发品牌的忠诚度高,品牌的口碑效应显著,新进入者存在市场壁垒。
知道这些不一定就完美,还有以下风险你必须要知道,不过风险也意味着收益,能够敢于创新克服风险,就可以成为行业的领航者。
影响产业链的风险因素
1、缺乏统一平台及共享机制
地质信息包括基础地质信息数据库、地质空间信息框架数据库、综合信息数据库、行业专题信息数据库。而地质信息服务方式呈多样化,虽然市场需求巨大,但由于信息资源开发不足,共享机制不完善,信息服务社会化程度偏低。因此,加快建立地质信息统一公共服务平台、消除信息孤岛,推进地质信息全产业链的发展就非常迫切。而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需要政策、数据、应用、技术的高度集成,牵涉到产业链上各关联环节,包括采集、加工、存储、管理、更新、分发与服务等一系列问题,就需要在技术上实现统一。
2、企业规模小,缺乏国际竞争力
目前我国“互联网+地质”产业链规模不大、企业竞争力不强、核心关键技术缺乏、地质信息开发利用不足等问题仍比较突出。地质信息企业技术自主创新不足,缺乏自主创新产品,产品差异化不明显,国内知名品牌较少,缺乏国际知名品牌。同时,地质信息软硬件产品仍以国内市场为主,在国际市场中的份额较低。地质信息标准化水平不高,理论基础不牢靠,适用性不强。企业的管理能力和经营水平还需进一步提升,缺乏大型龙头企业。
3、相关标准落后
我国“互联网+地质”产业链正在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对这样的新兴行业,我国有关政策法规、标准出台相对滞后,相关标准的制定明显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同时,地质信息出自不同部门的不同标准,相关产品良莠不齐的现象也都存在。尽快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及行业标准,将有利于行业发展的规范,促进我国地质信息行业更上一个台阶。
“互联网+地质”产业链所涵盖的面比较广,在国家近几年对地矿行业的改革浪潮和三调的背景中,产业目前还是一片蓝海的状态,各家企业虎视眈眈,所以在跑马圈地的现阶段,动作越快,意味着离行业制高点越近,但是在前进的道路上,不要忽视了以上的一些风险,最好的选择就是: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 END —
地一眼公开征稿!
我们希望您在这里表达关于“地质+互联网”、地勘行业转型的观点、想法和思考!我们将为您提供具有影响力的新媒体矩阵平台,传递地质人的声音!
稿件要求:
1、文章必须原创首发,如若发现抄袭、洗稿等现象,后果自负,并追究原作者相关责任;
2、题材包括但不限于“地质+互联网”、地勘行业转型,文体不限;
3、来稿请加微信:dkkjxiaoyou
来源:整理自网络
本平台转载内容,仅作分享之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文章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果有侵权或非授权发布之嫌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审核删除处理。
欢迎添加小编
微信号:dkkjxiaoyou
< 请注明:姓名+单位+职务 >
< 长按二维码识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