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乌江石
乌江石,出自贵州省铜仁地区德江县长堡的乌江河流中。乌江源于贵州乌蒙山脉东麓的威宁县草海,流经贵州省境内长约526公里(化屋乡至龚滩)。流域中形态奇特的泥炭,碳酸盐岩、硅质岩,及铅锌矿晶体、白色重晶石、磷矿都是构成乌江石的丰富资源。
乌江石石质坚硬,摩氏硬度约5~7,水洗度普遍较高,颜色对比鲜明,艳丽古朴,色纹顺畅,光滑度极高,质地极佳。乌江石因千万年的江水冲刷,棱角全无,奇形异状者憨态可掬,圆滑平展者石上层次清晰可辨,翠绿、牙白、釉黄等色纹分布有致,细腻雅正,品相端庄清朗。但形状变化不多,图案较少,以坚硬细腻的石皮和变化莫测的造型取胜。
德江县在乌江下游,境内沟谷纵横,河流深切,在长堡小镇江滩上层累着无数大小石头,但多青苔覆盖,需经一番刮垢擦洗,寻觅佳石耗时颇多。如遇水退亦可下水寻石,有的为找到高品质的乌江石,已采取潜水打捞。深藏奇异之石的河段长约六公里,采石区水深约10~60米,水下地形多变,水激沙流,打捞难度较大。
2、贵州青
贵州青,又称绿玉,出自贵州省黔东南州台江县一带的峡谷及清水江中。该石质地细腻,石肤润滑,深绿色,颜色古朴,纹理色带清晰,线条简洁,外形变化奇特,有的具陶瓷韵味,适宜作家庭观赏及园林缀石。
贵州青为水冲卵石,它的成因比较复杂,其原岩为石英粉砂岩,浅变质粉砂岩、粉砂质板岩,经漫长的风化碎落江河,又经江水冲刷磨砺,形成天然的景观姿状。清水江以台江县革东镇为界分东西两段,东段长约250公里,出露岩性有灰绿色条纹状砂质绢云母板岩、硅质板岩、变质粉砂岩、凝灰质板岩、粉砂质板岩,是贵州青等水冲石的主要产地。
3、紫袍玉带石
紫袍玉带石,出自贵州省铜仁地区江口县德旺乡及印江县一带的梵净山区。玉带石走向数公里,上下是碳石、花岗岩依附夹层,平均厚度为8~15厘米,开采难度大,产出较少。该石中有多种层次清晰的颜色,平行延伸,分布均匀,似条条玉带,其表层的精美图案,形如紫袍,故称紫袍玉带石。
紫袍玉带石以稳沉的紫色为主体,绿条相间,同时伴有桔红、乳白、黄、褐等色,多层紫色和多条玉带构成层次分明的奇特色彩,质地致密细腻,温润如玉,摩氏硬度3~3.5,色彩鲜艳,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
紫袍玉带石属绢云母千枚岩,其矿物成分主要为绢云母、绿泥石、金红石、电气石,还含有钛、铁、铅、铬等多种元素。物性稳定,雕刻性能好,加工抛光后具有柔和的丝绢光泽,色彩俏丽动人、古朴典雅,可用于雕制的座屏、砚池、墨盒、印章等,其制作历史约早于清代。
4、盘江石
盘江石,又称盘江水冲石,出自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义市一带的南北盘江及其支流河床中。该石以造型石为主,形态奇绝,颜色多为浅灰、深灰、棕、黑等,色泽朴素沉稳,造形色调有机结合,显得古朴凝重,潇洒飘逸。
盘江石的石质绝大部分为石灰石,滚落江中的石头在碰撞解裂后,在不断的溶蚀中石上形成各种形态的凹槽、孔穴,再经水冲、沙磨,显得光洁温润,肌理丰富,形成似山川景观、飞禽走兽、古堡碉楼、瓜果器皿等等奇特多姿的造型。呈景观者峰峦重叠,山峪有序,崖谷、洞穴、瀑布风格雄伟,险峻奇绝;象形者或具象、或抽象,惟妙惟肖,神态活灵活现,栩栩如生;似物者造形形形色色,多富情趣;有的则造形简洁、线条冼炼,或圆或方,显几何形韵。盘江石有形有景、成山成瀑,意境深邃,独具特色,观赏价值极高。
尤其盘江瀑布石,构图精巧,自然天成。瀑布石是沉积岩中嵌入方解石或石英石等物质,构成象瀑布样的白色筋纹,呈现出单瀑、双瀑、瀑群、瀑帘等多种形态,有的飞流直下,气势磅礴,有的涓涓清流,蜿蜒于石壁,秀丽无比,其佳品石瀑源、瀑口、瀑身与山形自然和谐。
5、马场石
马场石,又称黄果树碧玉石,出自贵州省安顺市普定县马场镇一带数公里的三岔河河段内。马场镇处于几条断层的交汇地带、构造蚀变带,地形、地理和地质情况复杂。马场石主要蕴存于马场镇党固村仅500平方米范围内的三叉河河床中,是2000年由当地村民偶然发现的新石种。该石质地坚密,纹理清晰,色泽鲜艳,光彩夺目,其形态、神韵极具观赏价值。
马场石属硅质岩,SiO2含量可达75%以上,系前寒武纪海底火山喷发的玄武岩浆与硅质岩浆通过高温高压交织变质而成,矿物成分复杂。其石质坚硬,一般在摩氏7度左右,有的可达7.5度,硅化程度高,玉质感特强;经亿万年河水的冲击、磨洗,石表光滑如琉,珠光宝气;石形怪异、抽象,有具体形状者甚稀;由于石中含有多种矿物成分,色彩极为丰富,有红、翠绿、青、银白、墨黑、霞紫、金黄等。马场石有水冲石、洞穴石、地埋石三种,尤其以有形有色的水冲石为佳。
6、清水江绿石
清水江绿石,出自贵州省黔东南州锦屏县清水江。清水江发源于都匀、贵定、麻江三县交界海拔1961米高的斗篷山,在锦屏境内流程约58公里,共接纳以八硐河、亮江河、乌下江、八洋河为主的大小支流147条,流域面积20平方公里,江流滩潭相连,或浊浪排天,或清流泻玉。
清水江绿石属距今约6~7亿年以上的板溪群清水组砂岩混灰岩,经漫长年代的水流冲刷、搬运、磨励后,形成不同的纹理图案和形态。其质地坚实致密,非常细腻,色彩亮丽,呈碧绿色,石中含有金黄色条纹,造型厚重沉稳,体态较丰满圆润,气势雄伟,有较高的观赏价值。清水江绿石是20世纪90年代发现的新石种,清水江三板溪电站蓄水后,该石已难以采集。
7、黔太湖石
黔太湖石,出自贵州省境内。黔太湖石专指产于贵州省境内,石质和成因与太湖石相似,在造型上具有瘦、皱、透、漏几大特色的碳酸盐岩类观赏石,是贵州观赏石资源中开发和利用较早的石种。
黔太湖石体态瘦、皱、透、漏,百洞千壑,峰峦叠嶂。石质硬度约为4.5左右,属碳酸钙类石灰岩。颜色以白色、灰色、青灰、黑色等为主。黔太湖石分旱石、水石两种,大者高达数丈,挺拔伟岸,线条流畅、孔大而明快,可用于点缀园林、庭院造景,小者低不逾尺,玲珑剔透、空灵奇绝,可置于几案台桌欣赏。黔太湖石清理,一般用清水冲洗除碴后即可,显露出灰、黑等石质本色。
贵州属典型的喀斯特地区,以石灰石为主的沉积岩分布广泛,此类岩石在千万年的漫长过程中,经酸性物质的腐蚀、自然水的浸泡冲刷及风化作用,某些部位逐渐溶蚀分解,石上幻变出大小不等,形态各异,曲径通幽的孔穴,形成造型奇妙的黔太湖石。广泛产于黔中大地所有石灰岩结构的崇山峻岭、溪河江湖之中,关岭县花江大峡谷一带所产之石特别有形,南、北盘江中及其河流阶地上盛产体量巨大的黔太湖石。因地质环境和所含成分的不同,各地所产黔太湖石之石质、色泽也略有不同。
8、黔墨石
黔墨石,出自贵州省北盘江及其支流,安顺市龙宫至镇宁县、花江峡谷至贞丰县和册亨县一带。黔墨石质地光润如玉,摩氏硬度约6.5,色泽深黑,水洗度极高,而且多有成形,也有成景观者,尤其石上穿插白色石英,在黑色背景上似高山流水或大江东去,既有动感,又富灵性。
黔墨石由石英网脉与硅质岩凝成,经北盘江水千万年的镌治、洗礼后,才脱颖而出。黔墨石出水时为灰色,水垢附着面为黄泥色,可用稀盐酸清洗除垢,但切勿伤及石皮。石皮无损之黔墨石,触感细腻如肤。
黔墨石中的另一个品种是罗甸县的把坎墨石,也称精墨玉、黑珍珠、细皮黑等。该石多产于罗甸把坎、广里、里冗、王汝等地,蒙江与红水河之交的河段中。石质坚硬,表面光滑,色泽透黑,通体无一丝杂色,个性十分鲜明,形状千姿百态,体态简洁从容,以抽象、夸张著称。石有粗皮、细皮之分,偶有一石二色者被称俏色,属上品。
宋代杜绾《云林石谱》:“西蜀诸山多产墨石,在深土中。其质如玉,色深黑。体甚轻软,土人镌治为带胯或器物,极光润。”其中"在深土中"一词,甚费解。
9、朱砂石
朱砂石,亦称汞砂、丹砂、丹栗、赤丹,主要出自贵州省东部铜仁地区的万山。朱砂石原名辰砂,因最早发现于湖南辰州(今沅陵)而得名,系炼汞的主要原料。贵州全省已探明的朱砂石产地达50处之多,贵州东部与湖南接壤处的朱砂石产量占全国80%。万山的朱砂石,藏量丰富,品质特佳,颜色鲜红,颗粒硕大并伴有围岩,光彩照人,观赏性极佳,自唐代起列为贡品,千百年来,名驰天下。此石质地温润,形态奇巧,色泽红白辉映,艳丽夺目,银浪似的围岩晶簇中点缀着红色晶体,构成玉树琼花、晚霞雪照、晶宫藏宝、东海旭日等画景。
朱砂石化学成分是硫化汞,颜色常呈鲜红、朱红、浅红、暗红色,条痕红色;晶体属三方晶系,呈板状或菱柱状,集合体呈粒状或块状等,晶簇常见菱形双晶体、大颗粒单晶体;表面具有金刚光泽、玻璃光泽或金属光泽,半透明或不透明;折射率高,性脆,解理发育;摩氏硬度为2~2.5,比重8.2。其粉末呈红色,可以经久不褪,作颜料利用已有悠久的历史。朱砂石仅产于火山岩、热泉沉积物、低温热液矿床、断层角砾白云岩晶洞中,常与石英、雄黄、雌黄、方解石、辉锑矿、黄铁矿、白玺石共生。
贵州万山岩屋坪矿区在1980年6月采得一枚特大晶体朱砂石,晶体长6.54厘米、宽3.5厘米、高3.7厘米,净重237克,质纯无瑕,颜色鲜红明亮,晶形完整,一侧的基岩为白云石晶簇,红白相映,缤纷瑰丽,是朱砂石中的罕见珍品。
10、红梅石
红梅石,亦称红麻子、梅花石、红点石,出自贵州省安顺市以北,洪家渡一带。属古生物类化石,在不同形体的岩基上,分布着许多大小如绿豆或铜钱的螺旋状红色斑点,有凸有凹极像梅花;还有团状或网纹状的白色石英脉穿插其间,似祥云、瑞雪或缠藤、梅枝;整个石体的纹理,极似浮雕式红梅争艳图案。
该化石的石化程度高,结构致密坚实,化石围岩摩氏硬度可达5.5以上,是纯粹的钙质岩结构。石形有的凸凹皱襞,凝炼苍古,有的体态丰盈,圆润憨朴,偶有柱状或空洞状。石上每粒斑点都有完整的螺旋状壳圈,自外至内由粗变细,清晰可辩。化石体以凸状红点为多,也有黑点、白点,偶有黄点。围岩颜色一般以灰色、青灰、锈黄、铁红为主,也有黑色。石上石英脉粗细变化无穷,气势潇洒,衬托点缀梅花,神韵独特。
红梅石以地埋石为主,也有水冲石,属钙质石类,不抗酸碱,清理时一般用清水洗刷,以免损及石肤。红梅石自然天成,形态各异,小者可陈设于几案,大者可置于厅堂庭院。
11、黑麻石
黑麻石,出自贵州省黔中地区安顺市一带的石头山中。该石属藻类化石,石上布满密密麻麻、大小不等的螺旋状颗粒物,当地称黑麻子石,其观赏价值与红梅石基本相同。
黑麻石的围岩颜色多为灰白,摩氏硬度约为5.5。有的半截呈颗粒状,半截为红线石,石上颗粒物多呈黑色,也偶有白色者。以颗粒明显石体有空洞穿透者为佳,但较少见。
黑麻石为亮晶核形钙质石灰岩,岩石中圆形或椭圆形颗粒状生物,是海水中的低等藻类,一般分布在台地边缘一带,属三叠纪海藻类古生物化石。原石先经水冲成形,而后再被泥土埋于地下。采回清理时可用清水或少许稀释后的稀酸刷洗,切忌浓酸浸泡,以免伤及颗粒物。黑麻石形态各异,有景观、象形等,可作为园林景观石,也可作雕制工艺品的原料。
12、夜郎铜石
夜郎铜石,又称古铜石,出自贵州省安顺市普定县三叉河流域马场一带,以及斯拉河、南盘江、北盘江、红水河、清水江、乌江等。该石以其色酷似古铜而得名,产地几乎遍布全省,但以马场一带所产的品质为优秀。
夜郎铜石质地坚硬,摩氏硬度为6左右,呈古铜色,石上肌理凸凹纵横,包块、沟槽、圈点自然天成,构成似敦煌壁画、摩崖石刻,或风卷云涌、惊涛骇浪等意韵,图案明显,古朴典雅。形状千姿百态,象形、似物,变幻无穷。夜郎铜石采回时石上附着物不多,稍用清水洗刷即可。
13、国画石
国画石,又称草花石,出自贵州省南部苗岭清水江畔。该石为不规则形岩板,石质底蕴瓷光,呈乳白色。石中有粉、黑、淡绿、褐黄等色纹,呈现出山水、原野、动物、花草等图案,宛如国画,抽象而耐观。
14、贵翠
贵翠,又称贵州玉,出自贵州省黔西南州晴隆县大厂镇一带。该石为含绿色高岭石的细粒石英岩;多呈淡绿色,也见绿色,颜色不均匀,具玻璃光泽,不透明至微透明。外观与翡翠有些相似,但不纯,多含杂质,如萤石、方解石等软质矿物砂粒,抛光后造成光泽差异,亮度不均,属低档玉料。贵翠因产于贵州而得名,可用于琢制饰品。
贵翠主要是由石英组成,其次为高岭石。含SiO2约87%、Al2O3约6.0%,少量Fe2O3、Cr2O3、TiO2、Na2O、K2O、Sb等。有天蓝、翠绿、浅绿、灰黄、红等品种,以天蓝、翠绿为佳。具花岗变晶结构、包含结构,块状构造。摩氏硬度约为7,密度近2.65~2.70克/立方厘米,拆射率1.54~1.55。在晴隆县大厂一带,贵翠分布面积约60平方公里,含矿地层处于下二叠统茅口石灰岩之上和上二叠统峨眉山玄武岩之下的"大厂层"。
15、木变石
木变石,出自贵州省黔南州罗甸县、毕节地区织金县等地。该石质地致密坚韧,摩氏硬度约6.5,有黄、黄褐、褐紫、蓝、蓝绿、蓝灰等色,其纤维作定向密集排列,外观上很像木纹结构,具丝绢光泽和玻璃光泽,微透明或不透明。优质木变石致密细腻,可雕性良好,属中档玉石原料,可用于制作饰品、工艺品。
罗甸木变石产于辉绿岩体与沉积岩的接触变质带中,是SiO2溶液进一步交代碱性角闪石石棉的产物。辉绿岩侵入于下二叠统茅口组与栖霞组一套硅质碳酸盐岩组成的地层中。罗甸县木变石属木变石猫眼,多为灰绿色,玻璃光泽、密度2.65克/立方厘米,折光率1.54,矿物成分为石英、闪石类石棉,纤维状结构,加工成弧面型后具有猫眼效应。
16、钟乳石
钟乳石,出自贵州省石灰岩岩溶地区的溶洞中。该石是碳酸钙沉积物从洞顶壁自上而下增长的形如乳状的悬垂体,主要成份是石灰石,质地较硬,性脆。造型千姿百态,无奇不有,常见的形状有钟乳状、帘状、圆柱、笋状等;粗细大小不等,大者如柱,有数丈,小者如嫩笋;颜色有白、浅黄、棕黄、琥珀等色;以表面晶簇闪光、色雪白者为最佳。
贵州省地质地貌多由石灰石溶积岩构成,各式各样的喀斯特溶洞几乎遍布全省各地,洞内的钟乳石系含碳酸钙的水溶液从岩石裂隙漓下,水分蒸发后淀积而成,自上向下逐渐增长,参差不齐地倒挂下来,如花似瀑,多姿多彩,极具观赏价值。
17、龙化石
龙化石,出自贵州省黔西南自治州兴义市顶效镇一带。龙化石的地质时代为中三叠纪,亦分为贵州龙、兴义龙,多活动于海滨区域,估计属两栖生活,距今约2.4亿年前。
贵州龙,又名胡氏贵州龙,属贵州龙科,贵州龙属。其个体一般为20厘米左右,头骨较小,呈三角形。眼眶大而圆,吻部小而尖,牙齿尖而圆;颈部细长,颈椎的椎体后部宽于前部;背椎比颈椎粗壮,肋骨末端稍尖,四肢尚未近化为鳍脚。
兴义龙,又名意外兴义龙,属扁鼻龙科,兴义龙属。其个体中等;头前部宽而钝;鼻孔小,位于头前缘和眼孔之间;颞颥孔间顶骨部很窄;牙齿小而个有粗条纹,大小不一;颈椎腹侧有棱和中间沟,椎体中部收缩。
在顶效镇绿荫村亦蕴藏有较多的鱼化石,有东方肋鳞鱼,属肋鳞鱼科,肋鳞鱼属,其个体较小,呈长纺锤形,头小,头长小于体高。贵州中华真颚鱼,属真骨鱼科,中华真颚鱼属,其体呈纺锤形,头长于体高。兴义亚洲鳞齿鱼,其体呈高纺锤形,所有鳍的棘鳞都不很发达。
龙化石和鱼化石均蕴存于一个层位,地质时代为中三叠纪,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化石群位于兴义市区东北13公里的顶效镇绿荫村,产地面积宽、藏量丰富,1995年7月,该化石产地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8、直角石
直角石,又称震旦角石,出自贵州省遵义市桐梓县的酒店垭及黔东南州凯里市的翁项、虎庄等地。该石是古海生动物外壳的化石,外形像一座宝塔或如牛、羊之角,一般是直的,故名。
直角石属无脊椎、头足纲动物,主要生活在4至5亿年前的志留纪和奥陶纪,其头部软体部分很难以化石的形态保存下来,直角石是它坚硬的壳体部分。壳体呈尖而窄的直长圆锥形,由间距紧密有凹凸腔室组成,表面具有波状横纹,当风化或纵向剖开时,可见指向壳体尖端的漏斗状隔壁和体管;在横切面中心,可见园而小的体管,位居中央或微偏。纵切面磨光状如塔,可用于陈列欣赏,故俗称“宝塔石”。
酒店垭等地的直角石蕴藏量较丰富,常见于奥陶纪地层灰岩中。翁项、虎庄一带志留纪地质层中的直角石,其化石标本形状较完整。
19、内空石
内空石,出自贵州省苗岭山脉中段的黔中地区。该石属于沉积类岩石,质地坚硬,石内中空,外形呈圆球、扁圆、纺锤等状,石色有土黄、豆汤、墨绿等色。特性怪异,种类多样,其中石内有核并能晃动的,称响石或铜铃石;仅为一个空腔的,称空心石;而外壳开口,内核显露的,则称石中石。
黔中内空石数量稀少,产出环境有山石、水石及洞穴石,石头的化学成分有铁质、钙质和硅质。
20、硅华
硅华,出自贵州省黔南州瓮安县。该石是含硅热水泉附近的硅质沉积物,其主要矿物成分有石英、石髓、水云母粘土、褐铁矿等,颜色灰白,石中常夹杂有树叶状、贝壳状花纹或印痕,可用于观赏和制作盆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