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天峨石
天峨石,原称红水河石,出自广西河池市天峨县红水河中。该石为河床中的水冲卵石,质地细滑光洁;外形多呈卵状,为浑圆、扁圆、椭圆形;色彩或斑斓陆离,或素洁雅致;纹理或平或凹或凸,似版画如浮雕,图案奇逸古拙,意境深远。天峨石自广西红水河上游的南盘江至下游的天峨、东兰、都安河段均有分布,因20世纪80年代发现于天峨河段而得名。
天峨石上大多嵌有图纹,其纹理线条流畅明朗,粗细、曲直千变万化,有虛有实,富有立体感,常形成人物、飞禽走兽及各类景观图案,有的抽象,有的含蓄,有的简洁明快,内涵极其丰富。天峨石中夹杂的褚色条状、块状石体的质地较硬,而浅色石体的质地较软。石上纹理有平纹和凸纹,平纹石的纹理多为浅褐、黄褐、褐棕等色,基底呈浅黄灰、灰白色调;凸纹石的纹理多为深褐、褐黑、棕黑等色,基底呈黄灰、浅灰蓝、灰白色调,在凸纹周边有浅色色晕,尤似浮雕。
天峨石的原岩蕴存于2.2亿年前以三叠纪为主包括石炭、二叠纪在内的地层,上覆有一层火山凝灰岩。岩性以黄色、灰色、灰白色粉砂岩为主,并有灰岩、白云岩及硅质岩等。离岩体石块经红河水漫长年代的冲刷、雕琢,成为石纹凹凸显露,反差鲜明的观赏石。平纹是原岩经过风化,岩石孔隙形成染色晕纹,一些含铁、锰物质的微细岩层,风化后则出现不同色纹。凸纹则是原岩形成时沿裂隙扩散及沉积,后来铁锰质沿节理裂隙充填,而构成交错状纹理,因该部分较坚硬,经风化磨蚀,纹理凸现。
12、邕江石
邕江石,出自广西南宁市邕江河段。该石是邕江流域的水冲石,石质坚硬,石色古朴,石皮细腻,常年被河水冲蚀、翻滚,其外形变化丰富,小巧精致、千姿百态。
南宁河流属珠江水系,上游左右江及源于十万大山的八尺江,自西和南流向南宁,汇人郁江。郁江流经南宁市及邕宁县河段称作邕江,上起江西乡宋村的左、右江汇合点,下止邕宁县与横县交界的六景乡道庄村,全长133.8公里。
13、浔江石
浔江石,又称浔江卵石,出自广西贵港桂平市境内的浔江河段。该石质地坚硬,外表光滑,水洗度高,颜色鲜艳多样,石纹细腻清晰,多呈棕红、褐红、紫红、青灰、灰黑色调,石上间有白、黄、棕、褐等色纹,石形丰富多姿,其造型石灵珑可爱、形象逼真,图纹石色比度强,多姿多彩、气韵万千,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浔江石在漫长的地质作用过程中,经千百万年水流的搬运、冲击、磨蚀,使一些岩块变成浑圆状,一些质地坚韧的岩石则形成一个个千奇百怪的状态。浔江石的成份结构有的单纯、有的复杂,多为纯色或多种颜色的石英岩类卵石,及大量的玉髓和具色带条纹玛瑙。纹理有平纹、凹纹、凸纹,显示出山水风光、飞禽走兽、花草树木等图案。
桂平位于黔江、郁江、浔江三江交汇处。浔江是广西北部从东往西急流而下的河流,自象州县石龙镇三江口,流经武宣、桂平至梧州与桂江汇合,河长172公里。从上游夹带而来的石头,在水缓的浔江边堆成一个个卵石滩,其中三江交汇口的铜鼓滩,长7000多米,宽1500米,是广西最大的卵石滩,蕴藏着大量的奇异之石。
14、运江石
运江石,出自广西柳州地区象州县运江。该石色泽丰富,纯净厚重,多呈红、青、黄、白、紫、黑等色,有单色也有多色,有的五彩斑斓;石上纹理简洁明快,形态多姿,其中有不少造型石,大多都与飞禽走兽相似。
在距象州约10公里处的下田锰矿一带,河滩上有许多奇形怪状的石头,有的看似简单平淡,却把大自然的秀美浓缩于其中,富有内涵。
15、大湾石
大湾石,又称大湾卵石、彩釉卵石,出自广西柳州地区来宾县大湾乡红水河里。该石质地细滑光润,摩氏硬度5~7;色彩丰富,以纯正老气的棕黄色具代表性;石皮均有釉面,似凝脂般润泽,色纹艳丽,对比度强;石体精巧别致,多在几厘米到十几厘米左右。石形千姿百态,有的象形状物,有的如珠似玉,景观、动物、图案等应有尽有,非常有观赏价值。
大湾石是于1993年发现的新石种,最早发现的多是鸡蛋、拳头大小的金黄色小石头,后采集的造型石,体积大一些的有几百斤重。大湾石是经河水长期冲刷浸润而形成,有的颜色浓绿金黄,有的淡绿泛白,用船打捞上岸,经清理后方出最佳效果。
16、灵山花石
灵山花石,出自广西南部钦州市灵山县花石山。该石质地细腻如玉,摩氏硬度为3.5;呈乳白色而暗透五彩,色泽斑斓;由白、红、蓝、黑等色及其过渡色组成不规则的条带层理,构成丰富绚丽的鲜明图案,画面气势磅礴,或神韵飘逸;明朝时曾定为贡品。
灵山花石是距今3.5亿年前中泥盆纪后期,地下岩浆在多次地质变动中上升与破碎溶岩胶结后,经漫长的自然理化作用而形成,主要蕴藏在古称西灵山的六峰山、花石山、三海岩、石背山、龙武山等山脉中。灵山花石需磨制后才显露出清晰的人物山水、飞禽走兽、花鸟虫鱼等图纹,由于"仅隔一线则花纹顿异",细磨加工过程中画面往往会发生较大变化,应顺其自然纹理、色泽、原形进行构思加工。古代采制花石时找到石脉后就在石壁上凿磨,直至磨出所需图纹,再把四周凿陷,在上方凿出锯槽,装滴水罐、放石英河砂,用锯自上而下割取运回,然后进行细磨加工、装座。
清·嘉庆《灵山县志》:"所谓花石,盖石中之美者,细腻如玉,间有山水、林树、烟云、禽鸟各状,神致毕肖,而疏密浓淡,布置天然,宛若图画,并有画手所不能到者,截而为屏,亦足供玩。然采取甚艰,截之仅隔一线,则花纹顿异,好事者或费万赀而后得,故采之者寡。"
17、柳州彩霞石
柳州彩霞石,也叫五彩石,出自广西柳州市柳城县、柳江县一带的山区土层中。该石属土石类,质地细腻润泽,稍软;石上纹理清晰,颜色艳丽明快,呈红、橙、黄、白色泽,丰富和谐。柳州彩霞石于八十年代初首次发现,因石纹、色彩酷似天上彩霞而得名。
柳州彩霞石除一些天然的山石及水冲形成的造型石之外,主要是欣赏图纹。其平行色带切割后,常表现为动物图象;垂直色带切割后,常见风光山林画面。与大理石类似,可取其断面精琢成各种图案观赏,也可制作工艺品,手感光滑,很有观赏性。
柳州彩霞石系由巨大脉带状张性断裂破碎带在地质热力和水的长期作用下,深浅不同的红、橙、紫、白方解石环带状沉淀、包绕或充填于巨大的石灰岩类角砾之间,并胶结固为一体而形成。石体以红白相间颜色为多见,白色的为钙质和红棕色的为铁质,在剖面上,由于层面和层理的不平整,呈现出红、白两种颜色组成的各种图案或复杂多变的彩色条带。
18、钟山黄蜡石
钟山黄蜡石,出自广西东部贺州市钟山县的红花河、花山河。该石质地细腻、温润如玉,摩氏硬度约为6~7;石表光洁度好,油润感强;色泽艳丽,玲珑剔透;外形富于变化,有的象形状物,神态生动;体量以作供石与手玩石大小的居多。
钟山黄蜡石属矽化安山岩或砂岩,主要成份为石英,油状蜡质的表层为低温熔物,韧性强。由于其地质形成过程中渗杂的矿物不同,及二氧化硅纯度、石英体颗粒大小、表层熔融等情况不同,而种类繁多,有黄蜡、红蜡、青蜡、白蜡、紫蜡、黑蜡、彩蜡、冻蜡、晶蜡、油蜡、玛瑙蜡等。质地以润滑而细腻为贵,富含玛瑙玉质纹者最具特色。黄蜡石以黄色为多见,其中以纯净的明黄为佳。
钟山县是思勤江的发源地,其源头的两大主要支流红花河、花山河,均发源于海拔1372~1528米之间。峰高沟深,溪流纵横的环境,高落差和水势分流汇聚的切割、侵蚀作用,造就了丰富的观赏石资源。产于花山河上游的蜡石多为冻蜡,有黄冻、红冻、白冻、青冻等,石质晶莹剔透;产于花山河中游的蜡石个体偏小,水洗度高,表层油润,色彩丰富;产于花山河下游的蜡石,因其它矿物元素致色,显得多姿多彩,质细皮润,含玛瑙玉质纹,有天然包浆。产于红花河的蜡石,多以红、黄和黑色为主色调,或流金溢彩,或斑驳陆离,别具气韵。
19、广西菊花石
广西菊花石,主要出自广西柳州市柳江县石山上,武宣、象州、来宾、三江—临桂二塘及黔江上游地区均有分布。该石表面有簇簇菊花状纹理,惟妙惟肖,故名。石中的菊花为280万年前天然天青石或异质同相的方解石,其团状小颗粒构成晶莹的花蕊,放射状晶体则形成菊花瓣,观其断面犹如朵朵盛开的菊花。广西菊花石硅化强,硬度较大,可用于陈设观赏。
广西菊花石花朵直径2~42厘米,一般15厘米以下,其形态有多种:有的花瓣长短均一,围绕花蕊均匀散射,似盛开的菊花;有的花瓣长短不一,组成规则的扁圆或椭圆形花朵;有的花瓣长短不一,向三度空间散射,外观上不见花蕊,形似蝴蝶;有的花瓣以陡倾角围绕花蕊同一方向发射,形似苞待放的花蕾;有的花瓣以花蕊为中心,沿两侧放射,状似飞鸟;还有的花瓣大小不一,呈不规则形。圆形、扁圆形菊花多沿层面分布,其余均不规则散布于岩层中,花蕊与围岩间呈参差状接触,并间有泥质层纹或微细层理。
广西菊花石是二叠纪地层中的产物,发现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广西二叠纪地层分布广泛,含菊花石岩系厚312米,菊花石岩层厚3.1~12.7米,共有10层,累计厚75米。菊花石岩层中普遍含生物碎屑或有机质,主要分布在桂北—桂东下二叠统栖霞组中—上部。在沉积岩形成早期,以先期凝聚的石英晶粒为核心形成雏晶,并围绕核心按天青石的结晶习性逐渐发育成斜方柱状天青石的放射状集合体,形成一朵朵似"菊花"的图纹。目前见到的菊花石,多是成岩后发生硅化、方解石化、白云石化的蚀变产物。
20、幽兰石
幽兰石,出自广西柳州地区鹿寨县幽兰村附近的山溪中。该石质地细润,色泽典雅,以黑色、青灰色为主色调,石中间有似流水般的白纹;石皮古朴粗犷,大多造型简洁,如山似崖,隐有古意,也有的造型诡谲,似奇崖者崖体峻峭或凌空倒挂,峥嵘而又幽雅,还有的由于岩石的分层性而显现出平整环纹。幽兰石颜色黝黑,以其逼真的山形景观、人物造型而极具观赏价值。
另有类似石种,产于柳州地区象州县里雍村附近石山土层中,质感略粗,古朴粗犷,亦有较好的山形景石和其它象形。
21、类太湖石
类太湖石,主要出自广西柳州市柳江县石山上,广西其它石山地区亦有分布。该石外形瘦、透、漏、皱,通透玲珑;呈灰白颜色;与传统的太湖石极相似,因出于柳州,故名"类太湖石"以示区别。
22、空心石
空心石,又称青铜石、罐子石、响石,出自广西柳州市郊鱼峰区阳和村附近柳江河下游的牛蹄湾河处。该石状如罐子,呈椭圆、扁圆及其他各种形态,有的单体独立,有的数石相连;体量大者可逾五十公斤,小者仅似桃核;外表常见青铜色,侧耳于罐口可听到"嗡嗡"之声,如青铜器发出的袅袅余音,故又称青铜石。石面波纹起伏,柔和优美,色泽深沉,犹如古陶器,故又称罐子石。空心石是由于含矿物质在成矿过程中,吸附到其他物质上形成,后经风化成为褐铁矿,有些风化后残留的矿物质,则形成腹中物,摇动有声,故又称响石。
空心石是1985年发现的新石种,以顽拙浑朴取胜。空心石仅少量露于沙滩表层,大多数深埋于河流沙滩底层。石头未整治之前,腹内常盛有水和雪白的泥浆,并间杂有黄沙或小石块,只有将腹腔淘洗干净,才有很好的观赏价值,也可用空心石制盆,插花其中。
23、藻卵石
藻卵石,又称金钱石、罗汉石,出自广西柳州地区三江县的沙宜、罗村及斗江等地的江河中。该石为海生藻类化石,呈褐灰黄色;外形为成层密集排布且大小近似的同心球状,单个藻球由枣至鸡蛋大,常呈长卵形;藻球断面有明显的同心生长层;石上纹理有平纹也有凸纹,平纹石的藻纹与岩面齐面,凸纹石是半球状藻体或同心圆状藻纹凸出岩面所致,故又称金钱石、罗汉石,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藻卵石生成于距今六至八亿年前元古代地层中,在元古代晚期,低等海生藻类遍布浅海地带,从而成层地形成海藻群化石,经地层褶皱挤压而变形及多次海陆交替、沧桑变迁,最后蕴存于石英岩中。山体经风化、剥蚀后分化成大小岩块,被自然力搬移至江河,在急流中岩块、沙砾间长期的反复碰撞、洗磨,而形成光滑润泽的卵石。
24、桂平太湖石
桂平太湖石,也称新龙黑石,出自广西贵港桂平市白沙镇新龙一带。该石的主要成分为碳酸钙,石色黑,石面平滑可触,形状奇特,嶙峋峥嵘,洞穴颇多者玲珑剔透。桂平太湖石系石灰岩块经受酸性掩埋土的历久侵蚀或在流水长期冲击和溶蚀下形成的,造型千姿百态,体量大者是园林中堆叠假山和点缀景色的佳石,中、小者亦可供于几案欣赏。
25、黑珍珠石
黑珍珠石,又称蓬莱石,出自广西柳州地区来宾县红水河的蓬莱洲一带。该石属硅质凝灰岩水冲石,质地坚致细密,石质纯净,摩氏硬度5.5~6;石肤温润滑腻,石肌突出圆浑,富有雕塑感;色调庄重朴实,多为墨青色,质感较好;尤以色黑如漆、黝而有光者为佳。
黑珍珠石是岩石在亿万年前的地质运动中落入河床,经长期风雨水浪冲蚀而形成,造形变化较大,多见于山形景观及各种象形。
26、卷纹石
卷纹石,出自广西柳州地区来宾县境内。该石质地坚硬,摩氏硬度约为7左右,色彩斑斓,形态奇特,石皮光润,表层有卷状纹理,故名。卷纹石有灰、绿、黄、黄褐、古铜、黑等多种色泽;石上纹路风卷云舒,清晰可见,有的纹理明显凸起,弯环转折,象形者极为逼真;其肌理凹凸有致,变化多端,极显沧桑感和韵律美,有较高的观赏价值。
卷纹石距今已有二、三亿年,为薄层状沉积岩,风化后呈现出层纹,以粗线条纹理多见,细纹者少有。
27、钟乳石
钟乳石,出自广西桂林、柳州、河池、百色等地。该石为岩溶生成物,多产于溶洞中,是岩溶溶洞中自洞顶下垂的石灰质体。广西是我国钟乳石资源最丰富的地区,所产钟乳石色彩纷呈、光泽剔透、形状奇特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
钟乳石形成:地下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在流经石灰岩层时,能溶解少量的碳酸钙,生成可溶于水的碳酸氢钙,水份蒸发后,碳酸氢钙又变回碳酸钙。生成钟乳石和石笋的溶洞都是石灰岩构成的,洞顶裂隙里有水滴渗出,每当水分蒸发后,就会留下石灰质沉淀,日积月累洞顶的石灰质积成乳头状,经漫长年代越垂越长,而成为姿态万千的钟乳石。
《杜成大桂海金石志》:“钟乳桂林接宜融山中洞穴至多胜连州远,其余游洞亲访之。仰视石脉,涌起处即有乳床。如玉如雪,液融结所为也。乳床下垂如倒数峰。小山峰端渐锐,且长如冰柱。柱端轻薄中空。如鹅管扎水,滴沥未已。且滴且凝。此乳之最精者。以竹管仰盛折水,取之錬治家。又以鹅管之端尤轻。明如云母。爪甲者为胜。”
28、桂川石
桂川石,出自广西桂林市。《洞天清录集·怪石辨》:“桂川石,靖江府所出。虽出自然,石粗而色不佳。或有玲珑者雅。宜置之花栏中,他无用也。”
29、石梅
石梅,出自广西北部湾。《杜成大桂海金石志》:“石梅生海中。一丛数枝,横斜瘦硬,形色真枯梅也。虽巧工造作所不能及。根所附者如覆菌。或云本质为海所化。如石蟹石暇之类。”
30、石柏
石柏,出自广西北部湾。《杜成大桂海金石志》:“石柏生海中,一干极细,上有一叶宛。是铡柏扶疏,无小异。根所附者乌药。大抵皆化为石矣。此与石梅虽未详,可以入药否?然皆奇物不可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