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发布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 奇石玉石 >

中国观赏石简介(28)·广东观赏石㈠

  • 2021-11-23 16:50:16
  • 来源:宁石斋博客
  • 作者:地一眼蒙古
  • 0
  • 0
  • 添加收藏

1、英石

英石,又称英德石,出自广东省清远英德市东北面25公里的英山山脉。该石系石灰岩,外表锋棱突兀,具有典型的瘦、皱、漏、透之特点。石质稍润,坚而脆,摩氏硬度3~4,多叩之有声。呈淡青、灰黑、浅绿、黝黑、白色等色泽,以黑者为贵,时见间有白色石筋。石表多深密皱褶,棱角明锐,有蔗渍、巢状,大皱、小皱等状。造型多具峰峦叠嶂、壁立峭峻、纹皱奇崛、孔洞嵌空之态。英石由于凿、锯而得,正背面明显,正面多洼孔石眼、玲珑宛转、精巧多姿,而背面较平淡。大块的英石可作园林假山的构材,或单块竖立或平卧成景,小者可置于案几或制作成盆景、砚山,极具观赏价值。英石的开采和玩赏具有悠久的历史,清代以来为我国四大名石之一。

英石属沉积岩中的石灰岩,主要成分为方解石。产地岩溶地貌发育,裸露的石灰岩石山耸峙地面,蹦落下来的岩石有的散布地表,有的埋入土中、水下,有的倚于山崖,经大自然漫长年代的风化溶蚀后,变成形状奇异、千姿百态的石体,或嶙峋陡峭,或玲珑宛转,或驳接层叠。英石分阳石和阴石两类,阳石是露于土表的,具有瘦、皱的特点,按其形态分直纹石、横纹石、大花石、小花石、叠石和雨点石等,花石中含有碳酸钙白筋;阴石系埋于土中,玉润通透,具有漏、透的特点。

英石"绉云峰",高2.6米,狭腰处0.4米,色泽青黑,褶皱细密,体态秀润曲致,迂迥山峭折,极具瘦、皱之典型,现存杭州西湖江南名石苑,为江南名石之一。

宋·杜馆《云林石谱》英石:“英州含光、真阳县之间,石产溪水中。有数种,一微青色,间有白脉笼络;一微灰黑,一浅绿,各有峰峦,嵌空穿眼,宛转相通,其质稍润,扣之微有声。又有一种色白,四面峰峦耸拔,多棱角,稍莹澈,面面有光可鉴物,扣之有声,采人就水中度奇巧处凿取之。此石处海外辽远,贾人罕知之,然山谷以谓象江太守费万金载归,古亦能耳。顷年东坡获双石,一绿一白,目为仇池。又乡人王廊夫亦尝携数块归,高尺余,或大或小,各有可观,方知有数种,不独白绿耳。”

英石在英德市的望埠镇、冬瓜铺、石灰铺、大站、大镇一带均有分布,而以望埠为中心,有好几处整座山均为积叠状的英石,现存资源仍相当丰厚,当地有80万亩石灰石山,据估测可供开发的英石达6亿吨。宋明时曾"就水中奇巧处凿取",现望埠附近的水域岸边甚少有英石,采石主要是在望埠附近山上,其开采多为露天炸山取石,也有从泥中挖取。开采出的英石有黑色、青灰色、灰白色、霞灰红等数种,以青灰色、灰白色为多,黑色的则较细密坚硬。其溶蚀状者多从土中挖出,大者丈许小者盈尺,多为长块形,少棱角,常有蚀洞蚀隙,状如拳峰、悬崖;层叠状者多露于地表,小者如掌,大者逾立方,常多片交互参差积叠,横状似积石山,竖状如峭壁、峻岭。

2、潮州蜡石

潮州蜡石,又称潮州黄蜡石,出自广东省潮州市饶平县、潮安县等地。该石质地润泽细腻,摩氏硬度达6~7,蜡质感强,有的冻透似玉;表面光洁,显油脂、树脂、丝质、珍珠等光泽;石形奇特,凹凸怪异,边、面圆而平滑,纹理柔和;石色纯正,深浅各异,高雅明艳。根据透明程度和表面光洁油润程度则分为冻蜡、胶蜡、晶蜡、细蜡和粗蜡等,以显玉脂光泽,既浮于表又蕴于内,细腻温润且坚韧者为佳,其上品具有湿、润、密、透、凝、腻之特点。此石种在全国各地以潮州所产的品质最优、质感最好,早在唐、宋时期就有收藏与玩赏的记载。

潮州蜡石的主要成份是二氧化硅(SiO2)结晶体,其晶体相互联结熔合镶嵌,透明性强、质如凝脂,因内含其他矿物质的种类、比例不同而呈现多种颜色。按表面石色可分为黄蜡、红蜡、黑蜡、白蜡、花蜡等品类,既有黄中透红、黄中透白、黄中透黑,也有多色相透,以黄色蜡石最为多见,故蜡石又称黄蜡石。

潮州蜡石中的黄蜡石,黄润多姿、质坚似玉,有金黄、橙黄、鸡油黄、淡黄等色泽,以金黄色为贵。有一种颜色特别黄的,明亮鲜艳,充满质感。摆设于厅堂,或镶嵌于假山,布置园林,均赏心悦目。

潮州蜡石的产地主要分布在:饶平县樟溪镇青岚村和草南武周围的十余个坑门,其以"山下寮"所产的蜡石较为知名;及潮安县磷溪镇西坑村、芦庄和铁铺镇的"水吼"、"大洞埔"、"大陂下"、"狮地后"等坑门,其以"水吼"所产蜡石最为人爱;和潮安县田东镇的"平坑"、伍全的"石壁潭",登塘镇枫树员的"大径坑"、"猪母窟"等地,其多出产园林用的景观石,而用作厅堂摆设、几案欣赏的,以"猪母窟"所产的蜡石最为知名。潮州蜡石的资源得天独厚,其产地坑门众多,蜡石种类包罗万象。石农开采蜡石,要钻进各山坑中的大石底下和小溪边开挖沙土,舀出积水,将之挖出,可见开采之不易。

青岚石蛤村北面十余公里"山下寮"所产的蜡石质地上乘,造型奇异,色泽艳丽。有猫耳石、荔枝皱、黄枝蜡等几十个种类。其中的猫耳石质地黄红冻透,石肌呈浮雕状,石面有如猫耳,惟妙惟肖,属潮州蜡石之上品。

磷溪镇西坑村西北约4公里的"水吼",分上水吼、中水吼、下水吼三段,溪水落差大,所产的蜡石质地蕴润,外表光洁。主要有图纹石、甜蜡等,尤其图纹石向为石友钟爱。

登塘镇枫树员西面约8公里处"猪母窟"所产的蜡石质地冻透似玉,色彩艳丽,肌理润泽,形状凹凸怪异。有些蜡石有一圈较为别致的浮雕状脚线,尤似天然艺品。

◎广东省的潮州、揭西、佛冈、韶关、清远、台山、开平、电白等地均有蜡石产出,以产于潮州的质地最好,石色纯正。

3、台山蜡石

台山蜡石,又称台山黄蜡石,主要出自广东省江门台山市北陡镇。该石由溶岩演变而成,多数石表现出通透的玉质,晶莹湿润、绚丽多姿,品质与潮州蜡石相似,且色彩更加鲜艳、丰富。有黄蜡、黑绿蜡、白蜡、花蜡、根状蜡、冻蜡、彩沁蜡等种类。近年在沿海岛屿还发现透明度较高的红、白蜡石。台山蜡石多以黄色为基本色,故又称黄蜡石,其石质湿滑细腻,久经把玩,包浆滋润,极富灵气。

台山蜡石分布于台山部分乡镇,蕴藏量丰富,尤以北陡镇的蜡石质优而形美。北陡所产的蜡石质地坚密细腻、湿润凝重,形状奇特、角圆面滑,色彩鲜艳丰富;石上纹理波浪起伏,有褶有曲,变化有致;石姿坚实,曲直轮廓清晰,凹凸明显;造型灵秀飘逸,雅致可人。北陡镇黄花湾、双耳坑地区所产的冻蜡和彩沁蜡石,其通透状态、颜色、质地、硬度及湿润程度尤如新疆和田玉;北陡镇那琴湾一带山中所产优质黄色蜡石,被玩石家称为"佛光灵玉"。

北陡镇方圆几百平方公里的地下都是由花岗岩、云母岩等构成。由于地下岩浆涌向上述岩脉的缝隙间,并与周围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和混合,形成了不同质地和色彩的石英质矿物。产于北陡散石湾、黄花湾、双耳坑等南北走向山脉中的蜡石大都呈籽玉状形态,质色光滑纯正。

台山蜡石由潮州人陈森源于1996年秋在北陡镇那琴村散石湾海边的石山坑里首先发现,这种金红色的石头有晶莹细腻的玉质和绚丽的色彩,后被人冠名为"台山蜡石"。北陡镇是台山市最南的一个镇,那琴村则位于该镇最南端,呈山脉地形,连绵起伏,延伸至海边。那琴有近千条山坑,出产蜡石的山坑有几十条,但产量较多、特色鲜明的黄蜡石主要分布在散石湾、铜鼓坑、三夹水、双耳坑、大水坑等,其中最早发现的是散石湾,最近发现的则是大水坑地区。

◎广东省地质科学研究所珠宝玉石鉴定中心曾对台山蜡石的两个样本作过检验,鉴定为"多晶石英质玉"和"黄玉髓",据此,台山蜡石又称台山玉石。

4、阳春孔雀石

阳春孔雀石,又称铜矿石,古称绿青、石绿,主要出自广东省阳江阳春市石录铜矿。该石属铜矿岩石,质地致密细腻,摩氏硬度约为5左右,含铜57.5%;有翠绿、墨绿、粉绿、天蓝等色;纹理有色带相间的同心纹、束状放射花纹、平绒环光圈花纹等,呈隐晶质集合体状,不透明,显玻璃和丝绢光泽;形态结构有葡萄状、钟乳状、皮壳状、丝绒状、晶簇状等,以葡萄钟乳状为多见;块体大的近10吨重,小的比拳头还小;天然造型似山水森林、群峦叠翠、奇峰异洞或鸟兽人物等形状。

孔雀石属单斜晶系,晶体形态通常呈柱状或针状;由含铜矿物质受碳酸及水相互作用而成,遇盐酸会起反应并易溶解;产于铜的硫化物矿床氧化带,常与其它含铜矿物共生;其艳丽的绿色和斑纹与孔雀尾羽极为相似,故而得名。阳春孔雀石结晶完美,色彩绚丽,姿态奇特。有的呈笋、柱形,常兼翠绿、粉绿、天蓝等色于一石,美丽异常;还有的内空外坚,多姿多彩;其中葡萄状结构的孔雀石,质地细腻且最坚硬,表面滑润而有光泽,少见绒毛,为观赏石之佳品。

阳春孔雀石的蕴藏量为全国最多,矿藏分布在春城、马水、永宁、潭水等10多个乡镇,最大储区是马水镇的石录、鹦鹉岭等地;形质亦优于其他产地,其结晶完美、形态多变,造形千姿百态、格调高雅,色泽艳丽、斑斓夺目,各种颜色永不更褪,有作为观赏石的明显特点,也可制作国画颜料;阳春市中心广场上有一块亚洲最大的孔雀石,采于石录铜矿五十米深的地下,高2米、长2.45米、宽2.25米、重达9.7吨,色泽翠绿,外形非常奇特;尤其产于石录铜矿的孔雀石猫眼石,此石中间有一道深绿色的斑纹酷似猫眼,猫眼球中的横线炯炯有神,且变换位置则有不同的视觉效果,极为罕见。

石录铜矿形成年代的地层为石炭纪,矿储量居全国之首,于1966年开始开采,当时孔雀石在矿上到处都能捡到,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至九十年代末,已挖掘到地下一、二百米深处,由于矿源枯竭,地下水喷涌而出,开采难度大,1997年已停产,现留下几个露天矿湖。

阳春孔雀石是矿物结晶体,常与矿泥中共生,且要挖掘到地下深处才能得到,由于用爆破采矿,重量二十公斤以上、结构完整、能四面观赏的孔雀石较罕见珍贵。阳春孔雀石有天然翠绿的色彩、神韵绝妙的造型,作为厅室摆设或矿物标本,具有极高的收藏和欣赏价值。

5、花都菊花石

花都菊花石,出自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花山镇花城村菊花山东侧山坡表层地面。该石由石英结晶体团簇而成,不甚坚固,而硬度较高,形态万千。其晶粒呈倒锥长条棱状,顶面常为多面体之结晶,多呈银白或米黄色,佳者光彩亮丽。石上有黄心白瓣的清晰花朵,立体突起的白色条状花瓣,碎粒状的黄色花心,极象菊花;菊花图纹大如手掌、小如指甲,花朵形态完整,以乳白色为主,少数褐红色;花姿各异,有的相簇而成,有的大而独立。块体有大有小,可置于庭园或厅堂、案几观赏。

花都菊花石为石英的放射状集合体,石中花蕊由破碎的花岗岩角砾构成,花瓣为半透明石英(水晶)呈放射状晶簇环绕花岗岩角砾而生,具典型的晶洞构造。无论从何方向将石劈开,均可现出花瓣晶莹剔透的逼真花朵。其硅质基底与石中花状纹理融为一体,对比度略显不足,但独特的立体黄白色菊花图纹较显珍贵,颇具观赏价值。

花都菊花石是在特殊地质条件下形成的:花岗岩在成岩过程中,有大量二氧化硅溶液顺着岩石的张性裂隙侵入地表,形成硅破碎带。破碎的花岗岩角砾成为二氧化硅溶夜结晶中心构成菊花花蕊;许多乳白色石英呈放射状晶簇环绕着花岗岩角砾而生,构成菊花花瓣。由于角砾的原始形状,形成的花蕊有些为方形,有些为三角形;由于成岩过程中地壳运动相对稳定,温度散失慢,故花朵较为完整。

花都菊花石发现于清代以前,蕴藏量极少,2001年当地政府已封山禁采。花都《花县志》载:“花山镇两龙东北8.5公里处,有座菊花山,因含特殊石英岩,石击破的断面呈立体菊花状,称菊花石,山因而得名。”

6、河源菊石

河源菊石,出自广东省河源市东源县双江镇增坑。该石属古生物化石,菊石化石的壳体呈半外卷,两侧扁缩,在菊石腹部中央有沟,壳表有密密麻麻的一条条纤细且微微弯曲的横肋,横肋从脐壁起向壳体前方斜伸,并在腹部形成明显的腹突。菊石化石镶在其他石头里形成精的美图案,外观看起来像盛开的菊花,花纹像小石磨,纹饰奇特,形态可爱,是一种珍贵的观赏石

菊石是距今1.85~1.9亿年前的海底无脊椎动物,类似现代的螺样生物,属底栖半游泳生活类型,一般生活在50~80米深的海底,随着沧海桑田的变迁成为化石,其螺旋状壳印在海底泥上形成精美的螺旋菊花形图案。河源市双江增坑被发掘出来的菊石化石群落,个体直径一般达1~10厘米,直径最大的有42厘米,堪称我国之最。目前已发掘有20平方米的这个菊石化石遗址,以花冠菊石为主,副花冠菊石为次。

河源菊石化石由双江镇增坑村黄汉光的父亲在开田间水沟时首先发现的,怪石头看上去像盛开的菊花,又像小石磨,当时拿回家给年纪尚小的黄汉光玩耍。50多年后的1997年12月中旬黄汉光告知河源市博物馆,随后经北京自然博物馆和广东省的考古专家到现场鉴定,确定这些怪石头系拉丁期(中三叠世晚期)菊石化石。

7、彩硅石

彩硅石,当地称青花石,出自广东省清远市阳山县、连南县寨南乡等地。该石质地细润,纹理清晰,色调古朴凝重,有青、灰、白、黑等色,有的皱皮沟壑奇异,形状多样,富有韵味。

8、石骨石

石骨石,俗称骨石、金包铁,出自广东省清远市连山县吉田镇沙田村一带。该石质地坚韧,通常石体上有不规则棱角线凸出石面,线条流畅,苍劲有力;石形完整,棱角线水洗度好,手感润滑;其结构独特,层次清晰,驳接层叠,形状千姿百态;凸出部分有如浮雕状的方格梯形、蜂巢、塔层等,或似悬崖陡壁、奇禽怪兽,或屈曲转折、似行云流水纹,富有韵律动感。

石骨石多产于连山境内伴有黄蜡石的溪河山涧田旁,尤以吉田镇沙田村河段为多,质量较好。石骨石属黄蜡石与长钾花岗岩的混合体,即凸起棱角部分多为黄色蜡石,凹陷部分为带浅泥色长钾花岗岩石。凸棱面摩氏硬度为6~7,凹陷面摩氏硬度为4~5。由于组成石体的石质硬度及结构不同,部分疏松的砂岩、砂屑岩等被风化后,经水、沙冲刷成为凹面,而质地坚硬的蜡石难以冲刷则成为凸面,其石上的凸凹处成不规则棱角,构成表面铁骨铮铮、千姿百态的独特风格。

9、青石

青石,俗称福祿石,主要出自广东省韶关市曲江县沙溪镇长坪横坑至马坝镇苍村大溪。该石以青色为基调,有深青绿、浅青绿等色泽;质地细密、清润,叩之声韵清越;石上自然纹理清晰显现,以神韵绝妙的图纹石为主,也有高雅庄重或形态奇特的造型石。

沙溪镇至马坝镇一带产青石较多的河段长约8公里,两岸皆岭峻壁峭,河道蜿蜒曲折,水流湍急,青石是在溪水中经过漫长年代风化蚀变和水洗沙磨后形成的。

10、乐昌青花石

乐昌青花石,主要出自广东省韶关乐昌市五山镇一带的武江河。该石质地坚硬,摩氏硬度在6.5左右;石肤油润细密、光滑,水洗度好;由水流的长期冲击磨洗后形成独特的纹理,石底呈青黑色,上嵌黄色或白色图纹,花纹比石坚硬些,色似古瓷,浮凸显现,对比度大、构图丰富奇特。

自定义HTML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