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城盐湖位于我国山西省晋南盆地,面积约132平方公里,它的湖表卤水矿主要来源于地下延伸范围长达200 公里的矿藏。它是世界三大硫酸钠型盐湖之一,矿产资源丰富,现已探明无机盐矿藏总储量超1亿吨,可供工业开采的矿产资源有氯化钠(原盐)、硫酸钠(芒硝)、硫酸镁、硫酸钙等。
运城盐湖有几个奇特之处,令世人惊叹。
其一,它是世界上开采时间最古老、开采时间最长的矿床。运城盐湖古称河东盐湖,早在殷商时代,先民就学会从它的卤水中提取食盐。更难得的是,运城盐湖至今仍在开采,即便从殷商算起,也已持续3000多年,也有学者认为已达4000余年或更久。比如,《礼记·乐记》中载有一首咏唱运城盐湖的上古歌谣,也是世界最古老的盐湖颂歌:“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南风歌》唱道:“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在夏日南风的吹拂下,运城盐湖中的盐结晶而出,为先民排解了无盐之忧,并带来财富。而舜的时代距今已有4000余年。现在,运城市著名的南风化工集团,即由此而取其名,它以运城盐湖的卤水开发化工产品,是全国最大的无机盐生产基地。再有,汉字中的“卤”字,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形如蒸发咸水的鸟瞰图”,该字源于湖边盐池得到学界公认。古人甚至为运城盐湖发明一个专用字“盬”(音gǔ)。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解释:“盬,河东盐池。”这些都说明,运城盐湖开采历史古老而持久,在世界矿床中罕有。
盐池采硝传输带上的白钠镁钒矿
其二,它是世界上首次人工治畦、利用日光晒盐的地方。《水经注·卷六》引东汉学者服虔语:“土平有溉曰沃,盬,盐也。土人乡俗,引水裂沃麻,分灌川野,畦水耗竭,土自成盐,即所谓咸鹾(音cuō)也,而味苦,号曰盐田。盐盬之名,始资是矣。”意指盐池周围有畦地,畦地旁边引有水沟,将池水通过水沟引入畦地,待水分蒸发,结晶成盐。此法至今仍在沿用,因此,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博士称其为“中国古代科技史上的活化石”。
其三,它的硝板矿床并非天然形成,而是人工工艺杰作。1960年代以前,运城盐湖只生产食盐(氯化钠)。盐工将卤水引入盐池,在冬季低温养卤时,池底首先结晶的是镁、钠复盐,即含水的钠镁硫酸盐矿物,这些结晶矿物质当时是无用的“废物”。年复一年,最终在北部绕湖的人工盐池底部,形成白钠镁矾矿床,俗称硝板,这些白钠镁矾也是芒硝矿床(别称硫酸钠矿床)的主要矿物之一。地质专家在硝板中发现芦秆等明显的人工堆积之物,还用碳-14方法测得硝板年龄为4600年左右,远小于盐湖的250万年地质年龄。20世纪60年代起,由于化工科技进步,人们发现硝板中富含的镁和钠可以提取出来使用,于是,这些厚度不等,最厚可达几米的无用之物又成为盐湖人眼中之宝。硝板作为盐工晒盐工艺而形成的人工矿体,世界鲜见。
《说文解字》中的盬字
其四,它是名副其实的国之大宝。运城盐湖的盐税收入一直是历代国库的重要来源。譬如唐代宗大历初年,全国盐利收入为600万缗,占全国赋税收入的一半,所谓“天下之赋,盐利居半”,而仅运城盐湖的盐利即为150万缗,占全国盐利的1/4。包括传说中的虞帝、周穆王、唐太宗、康熙等至少六位帝王巡视过运城盐湖。盛世王朝的背后,运城盐湖功不可没。同样,运城盐湖也将其财富恩泽于民间,它孕育了名震天下的晋商,这一点为史学家所公认。古人称盐为“国之大宝”,此名冠之以运城盐湖,也并不为过。解放后,运城也因“盐运之城”而得名。
甲骨文中的“卤”字
运城盐湖的这些奇特之处,凝结着中国人民的智慧之光,它是世界盐湖中一朵绚烂多彩的奇葩。□
(作者单位:天津地质调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