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60年代的一天,一道闪电击中了乞力马扎罗山下的草原,干旱的草地瞬间燃起熊熊大火。这原本是一场残酷的灾难,谁曾想到,这场大火竟然给大家带来了惊喜——在烧黑的岩石中出现了闪闪发亮的“蓝宝石”。当地人以为这是上天赐予他们的礼物,于是,就把这种“蓝宝石”打磨之后戴在身上。
1967年,蒂芙尼珠宝公司的专家来到坦桑尼亚,发现了当地人佩戴的所谓“蓝宝石”。经过检测,专家们发现,这些装饰物并不是真正的蓝宝石,而是一种名叫黝帘石的矿物。
具有敏锐商业眼光的珠宝专家认为,虽然这种石头不是蓝宝石,但可以把它们打造成新的宝石推向市场。于是,珠宝公司对这些蓝色的石头进行了一番商业策划、包装与设计。起初,这种新的宝石被取名为“蓝紫色黝帘石”;不过,或许感到这个名字专业性太强,缺乏特色,也有些土气,珠宝公司最终决定就以其产地——坦桑尼亚(Tanzania)直接称其为tanzanite,翻译成中文就是“坦桑石”。
对于这一新的宝石,珠宝公司大肆鼓吹,说它是“过去2000年里所发现的最美丽的蓝色宝石”。就这样,坦桑石成了一种新兴宝石。
蓝色宝石的“二当家”
坦桑石像蓝宝石一样美丽,每当我们看到这种深邃的蓝色,就会不由自主地想到浩瀚的宇宙、无边的天空、广阔的大海和清澈的湖水,恰恰也是这种深邃和宁静,象征着忠诚和永恒。
据说,1995年,美国著名导演卡梅隆筹拍电影《泰坦尼克号》时,为了寻找女主角胸前佩戴的那枚名为“海洋之心”的蓝色钻石,道具组费尽周折,无奈之下,最后选择了坦桑石。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在电影放映之后,“海洋之心”火起来了,坦桑石也名声大噪,逐渐成为蓝色宝石家族的“二当家”,受欢迎程度仅次于蓝宝石。
默默无闻的黝帘石
作为一种宝石,坦桑石的历史仅有短短的50多年;但是,作为一种矿物,黝帘石十分古老,其诞生至今已有数亿年,它主要形成于变质岩中。当地下深处的岩浆活动时,不断散发的热量和挥发性物质会导致周围接触带岩石的化学成分发生显著变化,从而产生大量新的矿物,形成新的岩石和结构构造,地质学上称这种作用为“接触变质作用”。历经了几亿年的漫长岁月,在岩浆岩与周围原岩的接触带上,就形成了黝帘石。
黝帘石属于钙铝硅酸盐,是庞大的硅酸盐矿物家族中的一员,晶体呈柱状,表面具有玻璃光泽,通常为无色或灰色,有极少数会呈现出其他鲜艳的颜色,如蓝色、蓝紫色、粉红色、灰绿色、浅黄色等。其中,透明的蓝色或蓝紫色晶体才称得上是宝石坦桑石。
如今,俄罗斯、美国、意大利、德国等许多国家都发现有黝帘石矿物。我国四大名玉之一——河南南阳的独山玉,就含有大约5%~70%的黝帘石。不过,黝帘石中能形成透明的蓝色坦桑石者少之又少,坦桑尼亚是世界上坦桑石的唯一著名产地。更为不可思议的是,坦桑尼亚所有的坦桑石矿山都集中于乞力马扎罗山下阿鲁沙市附近一片约20平方千米的区域。绝无仅有的产地给当地人带来了财富,这也算是大自然对贫困的坦桑尼亚人民的一种眷顾吧。
既然坦桑石原本就是普普通通的黝帘石,那它为何能脱颖而出呢?原因在于,坦桑石里面含有微量的金属钒。
科学家还发现,如果对坦桑石进行适当加热,钒的状态会因此发生变化,从而使宝石的蓝色变得更加浓郁,更加鲜艳。说到这里,大家或许应该能够明白了,为什么说坦桑石是乞力马扎罗山下的草原大火烧出来的。
经过加热处理的坦桑石,其颜色十分稳定,不会褪色;所以,当今市场上所见到的坦桑石几乎都经过加热处理。如果你想购买百分之百纯天然的坦桑石,反而不是件容易的事。
红绿搭配的“二色宝”
早在19世纪初,人们就已经发现并认识了黝帘石。坦桑石只不过是黝帘石的一种特例而已。除此之外,还有锰黝帘石和绿黝帘石。
当少量锰元素混入黝帘石,并替代其中的部分钙元素时,黝帘石就可能变成粉红色或紫红色,成为锰黝帘石。锰黝帘石主要分布于加拿大的魁北克省、美国的新墨西哥州以及俄罗斯的乌拉尔山脉。
当少量铬元素混入黝帘石,可使黝帘石呈现出迷人的绿色。1954年,有人在坦桑尼亚首次发现绿黝帘石。令人觉得奇怪的是,这种矿物常常包含有红宝石晶体,二者紧密共生,红绿颜色界限分明,对比强烈,极具视觉美感。不过,由于绿黝帘石中所含的红宝石晶体不透明,而且常混入少量黑色的铬铁尖晶石和角闪石,所以不能作为宝石,而只能作为观赏石摆件或雕刻玉料。
2010年,有一家公司对外发布消息说,在坦桑尼亚采集到一块重达2千克的红宝石,号称价值1100万英镑;不过,谎言很快就被揭穿,所谓的“红宝石”实际上只是一块绿黝帘石而已,最终仅以8000英镑卖出。
我们中国人尤其喜欢这种大红大绿的玉石,目前市场上用这种材质制成的首饰,便宜的仅为几十元一个,贵的也不过几千元而已。通常情况下,玉中的红色部分越多、占比越大、色调越浓郁、黑色矿物含量越少,价格就相对越贵。珠宝业内人士根据绿黝帘石的颜色特点习惯称之为“红绿宝”“二色宝”“鸳鸯宝”;但这些商业名称都不规范,容易造成混淆,有专家建议,应该给其定名为“红宝黝帘石”或“刚玉黝帘石”更为恰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