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发布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 奇石玉石 >

地质视角看成都「城名未改、城址未变、中心未移」

  • 2019-04-02 11:55:01
  • 来源:百家号
  • 作者:一个科普
  • 0
  • 0
  • 添加收藏

惊鸿一瞥,成都就是这样让人惊艳,不经意间留给历史浓墨重彩的一笔。2300多年来,历史名城成都“城名未改、城址未变、中心未移”,古老而灿烂的天府文化在此发源孕育。

原来的成都市包括龙门山小部分和狭义的成都平原,面积12098平方千米。但由于简阳归入成都市,成都已经跨过龙泉山向东发展,突破了成都平原东界龙泉山的限制,大于狭义上的成都平原。

狭义的成都平原是以都江堰为顶点,以成都市区为中心的岷江、沱江冲击形成的冲积扇平原,仅指都江堰、绵竹、罗江、金堂、新津、邛崃为边界的岷江、沱江冲积平原,面积约8000平方千米。

受青藏高原东缘川青块体持续向南南东方向蠕散和四川盆地西缘加载的影响,盆地内部沿沉积盖层中的软弱层也发生了由西向东方向的滑脱,于一些特殊的构造部位(如障碍体)形成逆断层—褶皱构造山体,形成成都西北的龙门山和东边的龙泉山。龙门山既是成都平原的西界也是四川盆地的西界,而龙泉山也是成都盆地的西界、川中和川西的分界线,在构造上龙泉山也是分区界线。

龙门山断裂由龙门山后山断裂(汶川—茂县—平武—青川)、龙门山主中央断裂(映秀—北川—关庄,属于逆—走滑断裂)、龙门山主边界断裂(都江堰—汉旺—安县,属于逆冲断裂)三条断裂带组成。这是一条地震多发带,汶川大地震就发生在映秀—北川主中央断裂带上。青藏高原东缘地区的最新构造变形组合样式,对地震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控制和制约作用。7级以上大地震通常发生在切割深度较大的龙门山构造带内,震源位于深部水平拆离带向上转折的断坡翘起处。盆地内部的逆断层—褶皱构造,由于断裂切割深度较小,不可能积累更大的应变能,发震能力通常在5~6级左右,震源亦位于水平滑脱层向上翘起的逆断层断坡处。这就是青藏高原东缘地区最新构造变形与地震活动总貌。

龙泉山断裂由西坡断裂和东坡断裂组成。龙泉山西坡断层由北而南有草山断层、金鸡寺断层、龙泉驿断层、四方山断层、三星场断层、观音堂断层和新桥断层,呈雁列展布。断层总体走向北20°~30°东,局部弯曲,断层多倾向南东,倾角20°~70°,为逆断层。龙泉山东坡断层由北而南有合兴乡断层、大梁子断层、红花塘断层、久隆场断层、尖尖山断层、马鞍山断层、文公场断层、仁寿断层,共同组成多字型雁列。走向北10°~30°,断面多倾向北西,倾角28°~82°,平面上呈舒缓波状弯曲,呈压性。龙泉山断裂带属一条早更新世有明显活动,中、晚更新世有活动的断层,具有明显的分段特征。

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物探队1991年完成的《成都市城市物探工作报告》,推断了6条隐伏断裂。1985年该队完成的《成都平原水文物探工作报告》,主要是引岷江水入沱江后对成都平原地下水的调查,几乎覆盖整个狭义上的成都平原。最重要的是,该调查获取了经过成都市的都江堰—郫县—成都—龙泉堆积物厚度变化剖面,奠定了整个成都市的整体框架,为以后的各种工作提供了理论指导。

可以看出,成都平原基底的主体部分为成都拗陷,其基底构造可分为西部边缘构造带、中央洼陷及东部边缘构造带三部分。

燕山运动形成了成都拗陷及以此拗陷为基础的成都平原的雏形。喜山早期运动,成型了成都平原的基底断陷盆地。强烈的喜山晚期运动,特别是北东向至北东东向构造的继承性活动,在成都拗陷的基底上加强了一系列次一级的北东至北东东向凹陷带及其间的隆起带,大幅度地改造了平原的基底形态。

由于蒲江—新津—成都—德阳断裂带的存在和作用,可将平原沿北北东向相对划分为两个沉积分区。断裂带以西为中央洼陷区,主要分布沉积了厚度大、层序全的第四系各地层;断裂带东为成都东部台地等为相对隆起区。

 


(地一眼编辑:杨为先)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网站本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欢迎广大朋友投稿(微信94075591)。扫描下方公众号二维码,关注更多及时资讯。

 

自定义HTML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