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发布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 国际合作 >

全球矿产暗战:中俄美争夺资源命脉

  • 2025-03-25 17:27:33
  • 来源:公众号:地一眼
  • 0
  • 0
  • 添加收藏

文章来源于公众号:地一眼,原文链接:全球矿产暗战:中俄美争夺资源命脉
 

全球对矿产资源的争夺愈演愈烈,中国、俄罗斯和美国正通过矿业布局扩大自身的地缘政治影响力、经济主导权及资源控制力。锂、铜、稀土等关键矿产的竞争已引发深远影响,尤其是对外资依赖度较高的资源型弱国而言。

随着全球矿业政治升温,这些大国通过经济手段、政治干预甚至军事联盟掌控关键矿产供应链。它们的博弈不仅重塑全球市场格局,还深刻影响着资源丰富但国力较弱国家的经济与政治稳定。这些国家不得不在吸引外资发展经济与维护主权、环境利益之间艰难权衡。

对中小国家而言,外资虽能推动经济增长和基础设施建设,却也潜藏地缘政治风险。国家安全、经济自主权、环境代价及长期依赖性问题日益凸显。如今,全球大国正加强对资源富集区的控制,围绕采矿权的争夺直接影响新兴经济体在国际供应链中的地位及其贸易政策。

拉美、非洲及乌克兰等地区成为博弈焦点。这些国家不得不在大国利益夹缝中周旋,既要借助外资开发资源,又需警惕丧失对本国矿产的控制权。随着资源争夺逐渐武器化,如何在利益与风险间找到平衡,成为它们的重大挑战。

中、美、俄的全球矿业战略背景

俄罗斯对乌克兰的军事行动、中国在拉美和非洲矿业的积极布局、美国企业在冲突地区的投资——这些案例表明,大国正将资源争夺纳入战略竞争。从经济合作到资源私有化,矿产主导权之争已深刻改变国际权力格局。

中国的全球矿业布局

中国长期致力于掌控全球矿产供应链,通过“一带一路”倡议(BRI)在拉美、非洲和亚洲投资锂、稀土及铜矿开采。这些资源对现代科技与国防工业至关重要,中国通过基础设施合作加强资源保障,同时拓展地缘政治空间。

例如,在拉美“锂三角”地区(阿根廷、玻利维亚、智利),中国企业获得多个锂矿开采权;在非洲刚果(金)和赞比亚,中国投资钴、铜矿开发。然而,部分项目因劳工权益、环境破坏及合同透明度问题引发争议。

俄罗斯:资源垄断与战争驱动

俄罗斯历来将资源开采作为谋取政治经济利益的手段。国有巨头诺里尔斯克镍业和俄铝集团掌控全球镍、铝产能,但其更引人警惕的是通过军事冲突攫取资源。

在乌克兰,俄方借军事行动控制顿涅茨克、卢甘斯克的煤炭、铁矿及锂矿,以此支撑战时经济并抵消西方制裁。此外,俄罗斯通过瓦格纳集团在苏丹、中非共和国及马里获取金矿稀土资源,为其准军事活动提供资金。

美国的战略矿产保障

美国近年将重点转向国内矿产开发,以降低对华依赖。《通胀削减法案》和《芯片法案》均旨在强化本土供应链。但美国企业仍在监管薄弱的冲突地区寻求采矿机会,例如在智利、秘鲁开发铜锂资源,但因环境问题及劳工纠纷屡遭当地抗议。阿富汗变局前,美国也曾涉足该国矿业,凸显此类投资的高风险性。

外资控制矿产的多重影响

外资掌控矿产资源引发经济、法律及地缘政治连锁反应。经济层面,外资虽能带动基建与就业,但也可能导致资源国长期依赖、财富外流。法律层面,资源国需在吸引外资与保护环境、劳工权益及战略资产主权间寻求平衡。

地缘政治层面,关键矿产已成为中美俄博弈的“新战场”。三国竞相争夺能源、国防及科技产业的供应链主导权。资源丰富但国力较弱的国家被迫卷入大国角力,在合作协议中面临“经济受益”与“主权让渡”的艰难抉择。

数据与市场影响

  • 中国掌控全球60%的稀土矿产和90%的加工产能,近乎垄断稀土供应链。美国严重依赖中国稀土进口,一旦供应链中断,其国防、科技及新能源产业将遭受重创。

  • 俄罗斯控制乌克兰价值超12.4万亿美元的自然资源(含能源与矿藏),若全面掌控其锂矿,将强化俄在全球大宗商品市场的话语权,并可能形成中俄“资源联盟”。

  • 全球锂需求持续激增,预计2030年市场规模达940亿美元,2040年相关投资或突破1.88万亿美元。

法律挑战与主权博弈

为应对外资控制风险,多国已收紧矿业政策:

  • 墨西哥通过宪法修正案,禁止外资直接持有锂矿资源;拉美多国正效仿此类措施。

  • 乌克兰计划在战后修订矿业法,限制外资对其资源的控制。

  • 非洲国家尝试重新谈判对华采矿协议,最近的尼日尔驱逐中石油高管的事件,就是此类风险的体现。

国际组织如世贸组织(WTO)虽提供法律途径,但执行力薄弱。

中、美、俄策略的地缘风险

三国资源战略各具特点:

  • 中国以经济合作拓展影响力,但需应对劳工与环境争议;

  • 俄罗斯借军事行动直接攫取资源,威胁地区稳定;

  • 美国试图平衡国内开发与海外布局,但企业利益常凌驾于东道国诉求之上。

当前,美国在乌克兰的矿产协议面临道德质疑,特朗普政府与俄方的暧昧关系更增加协议不确定性。若美国未能妥善协调与乌利益,可能助推中俄进一步控制资源。

未来挑战与应对

全球矿业政治已超越经济范畴,成为大国竞争的“隐形战场”。中国需在合作中坚持互利共赢,防范资源开发中的负面问题;资源国则应强化主权意识,通过法律与外交手段维护自身权益。国际社会需建立更公平的资源分配机制,避免关键矿产沦为地缘政治工具。唯有如此,才能减少经济剥削与主权风险,实现可持续发展。

 

您的点赞、支持、关注和转发是我们持续更新的动力!

自定义HTML内容
  • 0

  • 0

  • 0

  • 0

  • 0

  • 0

  • 1

  • 0

返回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