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于《中国地质调查成果快讯》
摘要:在总结归纳近年来水文地质学科发展的基础上,为满足新时期水文地质工作需要,规范、完善水文地质术语,开展了原术语标准修订工作。根据水文地质学科特点调整了框架结构,丰富了章节内容,完善了术语内容,规范了定义表达,共增加527条新术语,修订了177条原术语。修订后的术语可作为水工环地质领域教学、科研、工作中的重要参考依据和准则,为水文地质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项目概况
“《水文地质术语》修订”子项目,归属于“地质调查标准制修订与升级推广(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项目,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承担。工作周期为2016—2017年。主要目标任务是总结近年来国内外水文地质领域内的新概念、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深入分析现有标准中存在的不足,更新术语,使规范更加精准、规范、全面,为水文地质工作提供技术支撑。提交了《水文地质术语(送审稿)》及编制说明。
2.成果简介
(1)本次修订工作,对990条原术语进行逐一校核,修订了其中的177条,增加了527条新术语,形成新的规范中共包含术语1286条。
(2)尊重水文地质学科近年来的发展规律,梳理了水文地质学科体系(图1),对标准结构进行了重大调整。按照基础水文地质、不同类别水文地质及应用水文地质3个层次安排,更加全面、科学地反映了整个水文地质学的全貌。新结构共包括16个部分:①基础水文地质,包括一般术语、水文地质学基础、地下水动力学、水文地球化学、同位素水文地质学、污染水文地质学;②不同类别水文地质,包括环境水文地质学、矿区水文地质学、生态水文地质学、农业水文地质学、典型地貌单元水文地质、地热水文地质学;③应用水文地质,包括水文地质调查、地下水监测、地下水资源评价及保护利用、水文地质信息化。
图1 水文地质学科分类
(3)依据水文地质学科特点,完善了标准内容,使其更加全面、科学、严谨。在原标准的基础上,增加了同位素水文地质学、地下水污染、生态水文地质学、农业水文地质学、岩溶水文地质学、地下水监测、水文地质信息化7个部分。①同位素水文地质学:对近年来应用广泛的同位素测年技术进行了适当的补充。原标准与之相关术语仅为13条,修订后术语包含68条;②污染水文地质学:原标准与之相关的术语22条术语,修订后术语包含43条;③生态水文地质学:原标准未涉及该内容,修订后收录29条与水文地质相关的三类(地下水与植被、地下水与生态、土壤与生态)生态类术语;④农业水文地质学:原标准中与之相关的术语分散于其他章节中,修订后包含五部分内容:农业区地下水基本术语、农业区地下水资源、农田区水文循环、农田区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土壤改良水文地质,共76条术语;⑤岩溶水文地质学:原术语与之相关的术语共19条,分散其他章节中。修订后包括五部分内容:岩溶类型,岩溶形态,岩溶水文地质,岩溶环境,共50条术语;⑥水文地质信息化:原术语中未涉及相关内容,修订后包括:信息化、数据库、信息系统3个部分,收录词条21条。
(4)吸收了近年来水文地质调查工作实践经验,重新编制了水文地质调查相关内容。将与水文地质调查相关的基础术语划分为7个部分,即水文地质调查基本分类、水文地质调查基本方法、水文地质调查基本内容、水文地质调查主要成果、水文地质遥感解译、地下物理勘探、水文地质钻探。①水文地质调查基本分类删除了原术语中反映不同专门目和反映勘查阶段的术语,仅保留了水文地质调查、区域水文地质调查2个条目;②水文地质调查基本方法按照调查的工作程序进行了排列,即遥感图像水文地质解译、水文地质测绘、水文地质地球物理勘探、水文地质钻探、水文地质试验、水文地球化学调查、地下水动态观测,共包含25条术语;③水文地质调查基本内容包含9条术语,其中7条术语为新增术语,分别为水文地质填图、水文地质填图单位、水文地质观测线、水文地质调查点、环境地质调查点、地质地貌调查点、开采量调查点;④水文地质调查主要成果本包含12条术语,均为新增术语,分别为水文地质调查成果、水文地质调查原始资料、水文地质调查报告、水文地质图说明书、实际材料图、综合水文地质图、地下水资源分布图、地下水环境图、地下水开发利用与保护区划图、专门性水文地质图、水文地质剖面图、钻孔水文地质综合成果表;⑤水文地质遥感解译:在标准中与之相关的术语13条,修订后增加17条,并对原词条7处做了修正;⑥地下物理勘探:本次修订按照“地面地球物理勘探—地下地球物理勘探—航空地球物理勘探”顺序进行,在原标准中与之相关的术语22条,修订后增加27条,并对原术语16处进行了修正;⑦水文地质钻探:原标准中与之相关的术语17条,修订后术语增至26条,其中新增术语9条,修改术语7条。
3.成果意义
本次水文地质术语修订工作,增加了近年来水文地质领域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的有关术语,全面反映了我国当前水文地质工作的理论与技术水平。修订后的术语更加规范、全面、准确,可以作为水工环灾地质领域教学、科研、工作中的重要参考依据和准则,为水文地质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 陈彭供稿)
(地一眼编辑:杨为先)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网站本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欢迎广大朋友投稿(微信94075591)。扫描下方公众号二维码,关注更多及时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