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发布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 人文地质 >

地勘单位如何留住人?这两省发布调研报告!

  • 2020-12-27 20:28:32
  • 来源:自然资源之声
  • 作者:地质出版社
  • 0
  • 0
  • 添加收藏

为跟踪地质勘查行业形势与改革进展,动态分析地质勘查行业人才情况,谋划地质勘查行业战略,促进地质勘查行业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支撑地质勘查行业管理工作,2019年9月25—28日、10月15—18日,中国自然资源经济研究院组成调研组,分别前往江苏、辽宁两省开展实地调研与座谈交流,深入了解基层单位地质勘查人才状况。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调研组成员:周鑫、董建美、黄贤营、张雪

 

一、基本情况

2018年,江苏省地勘单位在职职工0.84万人,占全国地勘单位在职职工总数的2.14%。江苏省地勘单位在职职工中,地质勘查人员0.56万人,占66.7%。辽宁省地勘单位在职职工1.49万人,占全国地勘单位在职职工总数的3.8%。辽宁省地勘单位在职职工中,地质勘查人员0.55万人,占37%。

本次调研,分别在南京和沈阳组织召开了两次座谈会,参加座谈的地勘单位共有10家。分别为:江苏省地质矿产勘查局第一地质大队、江苏省地质环境勘查院、江苏省地质勘查技术院、辽宁省地矿集团地质有限责任公司、辽宁省地质矿产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辽宁省地矿测绘院有限责任公司、辽宁省有色地质勘查总院有限责任公司、辽宁省冶金地质勘查院有限责任公司、辽宁省物测勘查院有限责任公司、辽宁省地质矿产调查院有限责任公司。座谈会后,实地调研了江苏省地质矿产勘查局第六地质大队、辽宁省第七地质大队有限责任公司、辽宁省地质勘查院有限责任公司等3家单位。通过分析,上述被调研单位在地质勘查人员结构上呈现如下特点。

1.性别结构

调研的10多家单位中,男性占比多在65%~80%区间,虽然大于女性占比,但比之前地质工作呈现出的“男多女少”的态势相对缓解。

2.年龄结构

地勘单位人才主要的年龄段为31~40岁,该年龄段占比在50%~60%之间,如果加上30岁以下年龄段人才和40岁以下年龄段的人才,占比能达到70%左右。如辽宁地矿集团职工平均年龄39岁,辽宁省地质调查院有限责任公司35岁以下的人才占比接近一半。可见,多数单位为年轻同志在挑大梁,地质勘查人才青年化趋势明显,有很好的年龄结构优势。

3.职称结构

专业技术人员具有初级、中级职称人数占人员总数比重大,而高级及以上职称人才短缺。以辽宁省第七地质大队有限责任公司为例,截至2019年9月,公司有专业技术人员125人,正高级技术职称人员占比为4.8%,副高级技术职称人员占比12%,地勘人才队伍职称结构有待优化。

4.学历结构

地勘人员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占比一般可达80%以上,反映了地勘人才队伍整体学历水平较高,充分显示了地勘单位是一支高学历高素质的优秀人才队伍。但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研究生等高学历水平人才占比较小,数量有待提高。在调研的东北地区尤为明显,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层次人才占比很低。

 

二、地质勘查人才流动情况

1.人才流动现状

在人才流入方面,两省人员流动状况略有差别。通过对比,江苏省以人才净流入为主,以江苏省地质矿产勘查局第一地质大队为例,自2015年至今,近五年来招录大学毕业生及调动引进人员共78人。地质勘查专业人员退休24人,离职及调出15人,人才队伍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壮大。而辽宁省由于转企改革中社保对接等问题尚未解决,无法与毕业生签订劳动合同,近五年内人才没有流入。

在人员流失方面,两省人才队伍都有不同程度的流失,辽宁省尤为严重。近两年来,辽宁省地矿集团人才以净流出为主,办理提前退休2946人。转企至今,辞职193人,调出78人。辽宁省冶金地质勘查院有限责任公司近5年地质勘查专业技术人员退休60余人,本科及以上毕业生调出10余人。丹东市的辽宁省第七地质大队有限责任公司近五年来人才流失19人,占公司员工总数的13%。地处江苏省经济欠发达的苏北地区连云港市的江苏省地质矿产勘查局第六地质大队近五年地质勘查专业技术人才人事离职、调动等共计17人,招聘的大中专院校毕业生26人,8人离职或调动。上述单位,流失人员的具体去向有考取更高学历、考取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应聘至经济发达地区的私营企业等。

2.流失原因分析

地勘单位不仅难以吸引高水平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也难以留住人才。调研组在两省发放了调查问卷,问卷调查显示,在“导致地质勘查专业技术人才流动的主要原因”中,行业前景不明朗(32%),不满意收入待遇(24%),缺少晋升机会、看不到未来(13%)三个原因排在前列。除此之外,地勘行业改革带来的思想动摇等因素的影响也不容忽视。这一情况,在问卷中也得到了反映,针对“您身边一线专业技术人才现在常想的问题”,两省55%的受访者都选择了“思想动摇,等待观望改革”这一选项。

调研中了解到,辽宁省在地勘单位转企改革中采取了允许工龄满30年和距法定退休5年以内的人员提前退休的政策,导致一大批业务骨干办理了退休,这部分人在职时大多位于关键技术岗位或者重要领导岗位,他们的离开对于单位的冲击无疑是巨大的。而没有了事业身份的保障,受薪酬待遇、发展空间等多种因素影响,一些青年精英对单位失去信心,纷纷外调,到一些效益更好的单位。近年来,一批大学毕业生选择在地处中等城市的地勘单位,是为了谋求一个“性价比”相对较高的事业单位身份。实施转企以来,辽宁省地矿集团平均每年调走100余人,这些人基本上都是经营、技术骨干。待社保全面完成对接后,尤其是事业单位职称工资制度失效以后,预计还将会出现一次离职潮。

 

三、地质勘查人才培养的主要做法

1.构建平台,打造科技创新核心团队

创新资源是科技创新体系的要素之一,科技创新团队是最重要的创新资源。江苏省地质矿产勘查局第一地质大队通过人才引进、培养和科技创新平台的集聚,主要专业领域的人才结构趋于合理。按产业体系划分,已拥有的科技创新团队包括:由岩土工程博士后领衔的隧道与地下工程咨询团队;由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领衔的地质灾害防治和岩土工程专业团队;由地质矿产博士领衔的地质勘查团队以及实行产学研结合的生态环境调查、治理等五大团队。

2.用当其时,搭建年轻人才成长环境

根据岗位职责需求,江苏省地质矿产勘查局第六地质大队坚持人尽其才,结合人才德才表现,及时把最合适的人才选拔到最合适的岗位,做到人事相宜、人岗相适。该单位摒弃平衡照顾观念,破除论资排辈思想,准确把握成长规律,紧紧抓住年轻人才干事创业的黄金期,近几年选拔任用、调岗任职的中层管理人才16名,其中“75后”“80后”占比64.3%。辽宁省地质勘查院有限责任公司对创新型人才十分重视,敢于让年轻人独当一面,并尽力提供配套设备与研究环境,很好地激发了创新型人才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公司创新拓展部技术负责王烜今年仅30岁,现为大连市劳动模范,带领的工作团队填补了瓦房店地区地质单元遥感影像特征的空白。

3.引送结合,教育培训提高技术水平

辽宁省地矿集团地质有限责任公司引用内部培训的方式,2019年4月以来,共组织地质勘查规范与找矿技术培训、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技术和地质资料汇交管理培训班三次大型专业技术培训。辽宁省冶金地质勘查院有限责任公司送出专业技术人员参加行业内的技术培训和技术交流会议,引入全国知名专家和学者到单位进行授课指导,与高校建立长期学术合作伙伴关系。辽宁省地质调查院有限责任公司在学历教育方面先后与吉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东北大学、长春工程学院等高校合作,培养函授、远程教育学员1000余人,在职硕士100余人。

 

四、思考和建议

1.深化青年人才培养,助推地质勘查人才成长

青年是民族的希望,要将培养青年人才作为工作重点,根据单位的需求、发展方向并结合年轻人的自身特点,量体裁衣,给年轻人定方向、定任务,为青年人才提供平台、政策及资金等方面的支持。一是积极与地质院校联合开展学历教育和岗位培训。支持专业技术人员攻读在职研究生,并给予一定的学费资助。与高校联合培养人才,充分运用研究生培养基地、工作站等平台,提供良好的科研环境。二是发挥传统“传帮带”精神。广泛开展“师带徒、传帮带”活动,在项目任务中,在交流研讨中找问题、寻差距,把前辈们多年积累的专业技能和工作经验传授给青年人,帮助年轻人成长为各方面的生产骨干和技术能手。三是加强技术人才的实践培养。要敢于把一些新、特、难的项目交给那些有责任心、能力强的青年专业技术人员,让他们在亲身实践中积累项目经验。在主要专业中建议开发培养一批进入企业满3年、40岁以下高素质高潜质的优秀青年人才,打造企业未来的高端人才。

2.鼓励人才创新担当,促进地勘产业转型升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信息化的加速推进、高新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对新能源、新材料等资源形成了巨大的需求,有效推动了新材料、新类型、新领域的地质找矿工作;大数据、自动化、互联网、遥感监测等新技术与地质工作交叉融合,为地勘行业发展创造了新动能。在这种背景下,掌握先进技术的创新型人才是地勘单位最宝贵的财富。一定要在鼓励人才创新上发力,注重发挥业务骨干和技术人员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勇于担当,用新思维、新理念来谋划工作,用新方法、新措施来推动工作,用新技能、新手段来攻克难关。地勘单位要结合产业创新发展的重点领域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创新人才激励机制,薪酬设计应力求合理,操作简单,激励有效,建立良好的奖励引导机制,全方位调动人才主动性和积极性。

本文来源于最新出版的《2019年度全国地质勘查行业发展报告》

 

自定义HTML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