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发布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 人文地质 >

山是如何改变陕西的?

  • 2019-02-21 21:05:31
  • 来源:地球知识局
  • 作者:冷夜寒星
  • 0
  • 0
  • 添加收藏

来源:地球知识局

作者:冷夜寒星

制图:孙绿 / 校稿:猫斯图 / 编辑:棉花

 

西北省份陕西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秦汉两个早期大一统王朝的基础,便在这三秦之地。

在地理上,这又是一片山河耸峙的地区,分散各处的高山,对陕西的地缘及生态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使之变得多姿多彩。

今天的文章,就一起来看看山对陕西的塑造作用。

 

树势标秦远

天形到岳低

陕西位于中国中西部、黄河中游地区,这里恰恰是我国山地、高原地形广布的区域。而陕西便是我国地形第二阶梯中山峦与高原的展开之处,高原和山地地形占其总面积的81%。

从长城以内的范围来看,陕西在西北部

以完整中国的范围来看,陕西则在中间

它们与平原和盆地地形相交,形成了陕西省地势南北高、中间低的特点,也自然而然的将陕西由北向南分成了陕北高原、关中平原和秦巴山地三个地貌区域。

大处来看是“两山夹一盆”

再细一点是“三山夹两盆”

陕北高原是这三个区域中面积最大的区域。因地表地貌的不同,这一区域大致以长城为界,又分为沙漠高原区和黄土高原区。

陕北的沙漠高原区域,是毛乌素沙漠的南缘地带,这里以活动的沙丘、沙垄和片沙为主,还有小的湖泊、滩地等分布其间。

再往北方则是更加干燥的世界

毛乌素沙地成为黄土高原上一条重要的分界线

红碱淖周边

而其主体黄土高原,源自第四季以来的黄土堆积和侵蚀作用,使得这片形成于第三季末的准平原变得支离破碎。沟壑在其间纵横发育,导致水土流失极为严重,在地面愈加破碎的同时,这里的生态环境也变得相当脆弱。

陕北大地的肌理

(延安市延川县永坪镇附近)


区域内延安以北的地面切割严重,是以峁为主的峁梁沟壑丘陵区,延安以南是以塬为主的塬梁沟壑区。

延安南北,甚至是肉眼可辨的差别

在陕北黄土高原的南缘,六盘山的余脉沿渭河支流千河东岸向南延伸至宝鸡西部,被称为陇山,甘肃省的简称陇便来源于此。

由甘肃一步步下至陕西

(可横屏食用)


沿陇山而下便到了整个陕西最核心的区域——关中平原(关中盆地)。

整个关中平原,由河流的冲积和黄土堆积作用形成。这里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丰富,是我国最早的农业种植区域之一。距今约6000年的西安半坡人,便在这里开启了北方农耕文明的曙光。

鱼纹彩陶盆,仰韶文化

1955年陕西西安半坡出土

处在陕北高原与秦岭山地之间的关中平原,在北山和秦岭山势起伏作用下,拥有了渭河的诸多支流,形成了渭、泾、沣、涝、潏、滈、浐、灞八条河流在西安四周穿流(即“八水绕长安”)。它们带来了整个陕西最肥沃的耕地,故此得名“八百里秦川”。

八水绕长安

在关中平原渭河南侧还陆续分布着一些黄土台塬,见证诸葛亮殒落的五丈原和因陈忠实小说而闻名的白鹿原均位于此。

一条一条又一条

关中以南的秦巴山地,其“两山(秦岭、大巴山)夹两盆地(汉中盆地、安康盆地)”的地形造就了这里起伏较和缓的地势特征。

关中与四川之间

北陡南缓的秦岭山势巍峨壮丽,横亘川陕的大巴山峡深山险,汉江和嘉陵江迂回其间,形成数条陕、川间的交通要道,战略位置极为重要。在楚汉之争、三国魏蜀对抗、金与南宋对峙中,这里曾上演过一出又一出军事奇谋。

汉中出发通向关中的主要通道

(西面还有一条需要绕行天水的祁山道)

秦岭、大巴山的迎风坡面气候湿润,植被茂盛。平坦开阔的汉中盆地和安康盆地为农业种植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因此成为大山之间的重要农业区。而仙踪难觅的朱鹮和惹人怜爱的大熊猫的发现,也使这里有了亚热带动植物资源的宝库的美誉。

从平原到深山,进入另一个世界

(汉中城固县南部)


黄河淹华岳

白日照潼关

在中国历史上,关中平原一直是中古时期重要的政治、经济中心。北山与秦岭相夹之下的关中平原,不仅汇聚了周边群山之中的溪流与源泉,更为关中大地提供了极为稳固的防御屏障。

论封闭性,关中和四川都颇为封闭

不过四川过于闭塞,关中距离临近的山西则不远

所以古代的关中政权能否完全控制秦岭和山西

就成为左右天下局势的关键所在

秦岭和大巴山作为关中平原南方的“双重”屏障,抵御了历史上来自来自南方的大多数军事威胁。秦岭与大巴山之间的汉水谷地,北抵关中、南进巴蜀、东下荆襄的区位优势,更成为中国古代分裂时期南北政权所不断争夺的战略要地。

南宋守住了汉中,所以挡住了金人南下四川的脚步

南宋失了汉中,蒙古势力方能南下残破四川


而关中平原一路向东,沿黄河至三门砥柱,形成了一条南有秦岭、崤山,北有黄河的狭长走廊通道,在此通道上的潼关、函谷关与周边的山地共同构成了关中平原东部的防御体系。从春秋时期的秦晋交锋,到北朝时期的东西魏对峙,再到唐朝安史之乱的浴血抵抗,这里曾见证过冷兵器时代无数残酷的战争。

关中东出潼关通向洛阳的通道

关隘一重又一重

关中平原向北,自北山而起,便是绵延千余里的黄土高原,有限的农牧业生产条件,使得黄土高原成为了农耕文明与北方游牧民族的重要缓冲区域,为关中平原提供了一定的防御纵深。

从河套地区南下要穿过困难的陕北地区

游牧民族的马匹在这里的就地补给也是颇为困难的

(无定河上游地区)

在崤函之固与八水浸润之下,关中平原先后成为为西周、秦、西汉、新莽、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政权的政治中心所在。

崤函古道石壕段:杜甫经行处 

深辙浅壑连“二京”

而地跨南北的陕西地形亦为中华民族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带来了新鲜的血液与活力。陕北高原和关中平原是东汉以来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的重要落脚之处,西晋灭亡后,不仅内迁的匈奴、氐、羌等少数民族在关中平原建立了政权,黄土高原地区亦出现了由匈奴铁弗部建立的大夏政权。

北魏后期,镇守北疆的武川镇鲜卑族、汉族军镇首领南下。率部整合关陇地区的军事力量,定居于于关中平原的他们,与当地的门阀势力互相通婚,逐渐形成胡汉杂糅、文武合一的“关陇集团”。

有兴趣了解更多细节的可以找找这本

从西魏、北周到隋唐盛世,关陇集团一直处于国家政治权力的中心,隋文帝杨坚、唐高祖李渊家族均属关陇集团。而陕西的富裕的关中平原与广袤的黄土高原则正为中古时期这场民族交融的弦歌提供了历史舞台。

 

才识长安好

匆匆辞古都

陕西的群山为三秦大地开出文明奇葩的同时,也曾束缚过这里文明发展的高度。

关中平原尽管是沃野、粮仓,但是其体量与我国华北、东北和长江中下游平原一比,就有明显的差距。在封建社会发展到顶峰的盛唐时期,关中平原的物质危机便愈来愈突出。唐天宝元年(742年),陕西境内在籍人口已超过424万,其中绝大多数都生活在关中平原。

而放眼陕西的四周,秦巴山区限制着天府之国向关中地区的“输血能力”,而北面与西面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更无法关中地区带来多少物质资源,只有东方的华北和东南地区才是唐朝政府所能指望的财富之源。

来自东南的漕运粮食直接决定了关中的粮食供给

也决定了从西安向西诸多军镇的军粮供给极限

(唐朝两京制的重要一个原因也是关中养不起)

可是在古代落后的交通条件下,漫长的运输时间和高昂的运输成本使得统治者不得不考虑通过政治中心的调整,来解决这种区域资源供求的矛盾。

除了遥远的运输距离

三门峡地区的对山地形是个巨大的障碍

古代的技术难以降低这里的运输成本(需陆路转运)

使得东南补给的最佳补给点东移到开封

从武则天时期神都洛阳的确立,到北宋建国时汴梁(开封)地位的确认,在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步伐下,政治中心亦开始了东移的过程。靠近大运河财富运输通道的开封、北京开始走上历史舞台的中央,走下京畿宝座的陕西一度沦为西北边地。

仍然在这个都城三角形内

不过地位有了巨大的转变

山西和陕西的干旱化难辞其咎

新中国成立以来,居于中国大地原地的陕西才又迎来了国家纺织、航空和机械制造等工业部门的产业布局。20世纪末,位于陕北黄土高原山岭中的资源禀赋不仅让延安、榆林这两个在陕西GDP总量垫底的地市彻底翻身,还让陕西一跃成为我国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富集区域。

然而已经干到这个程度了

(榆林北部)

面对山地地形给经济发展带来的桎梏,陕西省也一直在探索如何在山地资源开发与环境整治中寻求平衡与可持续发展。

2012年,为了开拓延安市的城市发展空间,巩固其省域中心城市的地位,陕西省启动了延安新区(北区)的建设。这是目前国内湿陷性黄土地区“削山、填沟、造地、建城”规模最大的岩土工程之一。相信这种“山地建城”模式不仅将给中国带来一个新延安,更将为全国山区城市建设和开发提供宝贵的经验。

延安的超大工程

近年来,陕西省也在不断推动山区绿色发展,扎实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落到实处。

在加快延安、川及富平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建设同时,启动秦岭黄帝陵国家文化公园等创建工作,大力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深入实施关中园林化、陕北大绿化、陕南森林化战略。

从陇山脚下的春耕臂犁,到华山鲫鱼背的风吹云涌,从骊山脚下的华清池碧波,到贵人卯下的新区崛起,时光已经褪去属于古代陕西的历史荣光。但它的未来也才刚刚来临,在群山环抱中,它将继续引领中国的西北大地探索新的峥嵘之路。

参考文献:

1.刘昫等撰《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

2.郭琦、史念海、张岂之等:《陕西通史》(14卷本),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3.《陕西地貌》,陕西省人民政府网站。

4.《陕西省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陕西省人民政府网站。

END

自定义HTML内容
关键词:如何改变陕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