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中国为首的新兴发展国家的拉动下,全球铁矿产量长期保持增长态势,并形成了以澳大利亚、巴西等资源富集区为主要供给方,中国、印度、日本、韩国、欧盟等为资源主要需求方的格局。当前,我国铁矿消费量整体仍处于上升趋势,但由于国内铁矿安全保障体系薄弱,难以满足自身需求,仍需要大量进口,铁矿对外依存度长期高位运行,2018年高达88.3%。未来对铁矿的需求仍将保持巨大体量,同时高度依赖进口矿的格局短期内难以破解。建议:加强国内铁矿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提高钢铁产业集中度及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中国矿企海外优质铁矿并购。
王嫱.2018年全球铁矿资源供需形势分析[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20,33(3):59-68.
铁矿作为钢铁工业的主要原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我国铁矿储量较大,全球排名第四,仅次于澳大利亚、巴西和俄罗斯,但资源禀赋较差。目前,我国是全球铁矿生产大国,也是最大的消费国,由于国内铁矿资源有效供给不足,需要长期依赖进口国外资源满足自身需求,导致铁矿进口量逐年上升。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我国对铁矿的需求仍将维持高位。本文从全球铁矿资源状况、供需结构、贸易情况和市场价格等方面,全面分析了当前铁矿资源形势及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为将来我国铁矿开发利用提供有益参考。
1.1 全球资源状况
全球铁矿资源丰富,分布较为集中。据美国地质调查局数据,从2001年起,全球铁矿储量基本稳定在1500~1900亿t,折算成铁金属储量在700~900亿t。2018年全球铁矿储量为1700亿t,和2017年保持一致;铁金属储量为840亿t,比2017年上升1.2%。
从资源潜力来看,2018年全球铁矿储采比为68.0。如表1所示,澳大利亚、巴西、俄罗斯、中国和印度五国铁金属储量合计占全球总量的77.5%,比2017年增加了2.3个百分点。其中,巴西、澳大利亚铁矿资源品质较高,大部分在60%以上;中国以贫矿为主,原矿平均品位只有34.5%,远低于全球49.4%的平均水平。
1.2 我国资源状况
2001年以来,我国铁矿查明资源储量整体上升,但富铁矿资源紧缺。2003—2018年,铁矿查明资源储量由576.60亿t上升至852.24亿t,年均增幅2.6%(图1)。铁矿资源集中分布在辽宁、河北、四川、内蒙古和山西等地,2018年,上述五省(区)的铁矿基础储量合计为132.4亿t,约占全国总量的67.5%。
(数据来源:中国矿产资源通报,2018)
图1 2001—2018年中国铁矿石查明资源储量变化情况
从资源潜力来看,2018年我国铁矿储采比仅为5.9,远低于全球平均值。我国铁矿资源禀赋较差,存在矿物嵌布粒度微细,矿石类型复杂,共(伴)生组分多,中、小型矿床多,大型、超大型矿床少等问题,导致国内铁矿开采难度较大,选矿成本较高。在经历了多年无序开采后,铁矿原矿品位呈持续下降趋势。当前,富铁矿已成为我国紧缺战略性资源,中国矿产资源通报数据显示,2018年已探明的富铁矿查明资源量为10.27亿t,占铁矿总查明资源量的比例仅1.2%,且大多零散分布,难以支撑国内钢铁行业发展需求。
2.1 全球生产状况
全球铁矿石产量总体保持增长态势。2018年,铁矿成品矿产量为25.0亿t,同比增加2.9%。如图2所示,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铁矿生产供应格局基本稳定,主要生产国有澳大利亚、巴西、中国、印度、俄罗斯、南非等,2018年,上述六国的铁矿总产量占全球的比重达84.2%。
(数据来源:Mineral Commodity Summaries,2002—2019)
图2 2001—2018年全球铁矿石生产情况
全球铁矿生产集中度不断攀升。作为全球四大铁矿石生产巨头,自2003年起,淡水河谷公司、力拓集团、必和必拓公司和弗特斯克金属集团(Fortescue Metals Croup Ltd.,FMG)的铁矿石产量呈现整体上升的态势(图3)。2018年,四大巨头铁矿产量占全球的比重高达51.1%,相比2010年提高了16.2个百分点。在全球铁矿供大于求的背景下,多年来四大铁矿石供应商逆势扩产,不断释放产能,利用自身生产成本低的优势,试图通过“以量养价”来驱赶全球高成本铁矿资源,以达到抢占更多市场份额、操控铁矿石市场的目的。
(数据来源:淡水河谷公司、力拓集团、必和必拓公司、FMG公司公告)
图3 2003—2018年四大铁矿石供应商铁矿石生产情况
2.2 我国生产状况
2.2.1 国内铁矿生产状况
铁矿原矿产量呈下滑趋势。多年来,我国已形成了鞍山矿区、迁滦矿区、邯邢矿区、大冶矿区、芜宁矿区、攀枝花矿区、石碌矿区七大铁矿石生产基地。2000年以前,我国铁矿原矿产量在2亿t上下波动。进入21世纪后,我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带动钢铁需求大幅增加,使得铁矿石产量迅速攀升。2001—2014年,我国铁矿石原矿产量增长了近6倍,年均增长率16.1%。此后,一方面受国外四大铁矿供应商价格打压,国内矿企普遍亏损,导致铁矿石产量减少;另一方面,受环保和安全检查影响,铁矿产量持续回落。截至2018年年底,我国铁矿原矿产量降至11.9亿t,同比下降3.1%(图4)。
(数据来源:中国国家统计局官网)
图4 2001—2018年中国铁矿石原矿生产情况
铁矿行业集中度仍处于低位。据统计,2018年,全国排名前四的铁矿企业产量占全国(CR4)15.9%,同比增加1.6个百分点,仍远低于全球CR4水平(51.1%)。
2.2.2 海外权益矿生产状况
中国海外铁矿权益矿开发项目主要集中在2008年后,时间较短,尚未形成有效产能。如表2所示,截至2018年底,我国企业海外铁矿投资项目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西部、加拿大东北部、西非三个地区。中方协议投资获得的权益资源量达552.4亿t,权益产量为8136万t。
2.2.3 废钢供应与消耗情况
从废钢资源供应情况来看,废钢的主要来源是废旧建筑材料,以及达到使用年限后报废的设备、构件等中的钢铁材料。美国和欧盟大部分国家经历了工业化大生产,已经形成大规模的钢铁积蓄量,废钢资源量较为可观。目前,我国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钢铁积蓄量仍将保持快速增长,2017年约为78亿t,预计到2025年,我国钢铁蓄积量将达到120亿t(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中国钢铁工业节能低碳发展报告2018》)。
从废钢资源消耗情况来看,目前我国炼钢以高炉为主。2018年,我国高炉炼钢占比82.4%,电炉炼钢占比仅为11.0%,与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及地区电炉炼钢占比60%左右的水平仍有较大差距。近年来,受全面出清“地条钢”、关停中频炉政策的影响,废钢资源加快流入钢铁市场,重点钢企纷纷提高废钢消耗量,废钢占比也有所提升。根据废钢铁协会的统计数据,2018年,我国废钢消耗量为1.87亿t,较2017年增幅为26.4%;但废钢占比仅为20%左右,与全球37%的平均值仍有较大差距。此外,受国外废钢价格与国内废钢价格倒挂影响,我国废钢进口量一直处于低位,废钢进口市场处于萎缩状态,2018年全年累计进口废钢134.0万t,同比降幅高达42.2%(图5)。
(数据来源:中国废钢铁协会)
图5 2006—2018年中国废钢消耗和进口情况
未来,考虑到环保政策制定及执行日益严格,电弧炉的投产速度将继续加快,电炉炼钢占比的不断提升将进一步拉动废钢需求。同时,随着钢铁积蓄量的不断累积,废钢对铁矿石的替代效应将逐渐凸显。
03 全球与我国消费状况
3.1 全球消费状况
铁矿石消费量没有直接统计数据,但一些间接指标可以显示铁矿石的消费变化,这些指标包括生铁产量、粗钢产量等。整体来看,从21世纪初至今,全球铁矿消费量呈上升趋势。根据国际钢铁协会生铁产量数据,按照每1.6t铁矿产出1t生铁计算,2018年铁矿石消费量为20.1亿t,同比增加5.6%。目前中国铁矿石消费量约占全球消费总量的三分之二。
从图6和图7可以看出,全球生铁和粗钢产量整体呈上涨态势。2010年以来,钢铁产业受全球经济企稳回升影响,多数国家均积极恢复生产,2018年全球生铁产量为12.53亿t,同比增加5.6%;粗钢产量18.17亿t,同比增加4.9%。其中,中国的生铁和粗钢产量占全球的比例分别高达61.5%和51.1%,与2000年相比分别增加了38.8和36.1个百分点。
(数据来源:国际钢铁协会)
图6 2000—2018年全球生铁产量情况
(数据来源:国际钢铁协会)
图7 2000—2018年全球粗钢产量情况
近年来,全球生铁和粗钢生产集中度基本稳定。作为钢铁生产大国,中国、日本、印度、俄罗斯、韩国、德国以及美国的生铁和粗钢产量排名位列全球前七。2013年,上述七国生铁、粗钢的生产集中度分别为85.0%和77.5%,至2018年分别为85.5%和77.9%,基本保持不变。
从图8可以看出,2000—2018年,亚洲生铁产量占比由47%增加到79%,而欧盟、北美、独联体和南美的占比都有所下降。期间,亚洲国家中,中国的生铁产量占比从22.7%升至61.5%,是全球铁矿消费量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印度由4%上升至6%,铁矿消费有所增长;日本从14%升至16%,但其铁矿消费量总体在6500~8500万t之间;韩国占比4%保持不变。此外,东盟的铁矿消费增长也很明显,以越南为例,2000—2018年,生铁产量从4.7万t增长至832.3万t,涨幅达176倍。综上所述,当前全球铁矿消费方主要从欧盟、北美、独联体转移到了亚洲,而且消费增长贡献以中国、印度、日本、韩国和东盟等国家和地区为主。
(数据来源:国际钢铁协会(IISI))
图8 2000年和2018年全球铁矿消费格局变化
3.2 我国消费状况
我国铁矿消费整体呈增长趋势。2000—2014年,生铁产量从1.31亿t增长到7.12亿t,年均增长12.9%;粗钢产量从1.27亿t增长到8.23亿t,年均增长14.3%。2015年,我国钢铁行业多年来累积的产能过剩问题开始显现,钢企从微利经营进入亏损状态,致使生铁、粗钢的产量首次出现不同程度下滑。2016年开始,随着钢铁市场需求的增长带动钢铁价格回升,拉动生铁和粗钢产量持续增长,至2018年分别达到7.71亿t和9.28亿t,同比增幅为3.0%和6.6%(图9)。
(数据来源:中国国家统计局官网)
图9 2001—2018年中国生铁和粗钢生产情况
从我国大陆钢企排名来看,2018年前十位钢企产量增幅较大的有建龙集团和华菱集团,增幅分别为37.6%和14.2%;减产的钢企有首钢集团和马钢集团,降幅分别为1.0%和0.4%(表3)。
钢铁行业集中度仍有待提升。近年来,国内化解钢铁过剩产能取得了一定成效。相关数据显示,2016年、2017年和2018年我国分别压减钢铁产能6500万t以上、5500万t以上和3000万t,三年合计已压减1.5亿t以上。在此大背景下,钢铁行业跨省市兼并重组取得阶段性进展,2016年宝钢股份和武钢股份的合并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2018年,粗钢产量前10家企业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35.5%,比2017年降低1.8个百分点。2019年,宝武重组马钢成功再次成为钢铁行业的一件大事。从行业发展来看,尽管通过兼并重组,国内形成了宝武、河钢等一批生产规模更大的钢铁集团,但钢企集中度仍一直处于较低水平。
4.1 全球贸易状况
全球铁矿贸易基本维持稳定。2018年,全球铁矿进出口总量为16.56亿t,同比下降1.6%。其中,中国因钢铁需求远超国内铁矿资源支撑,仍需大量进口;日、韩、美等发达钢铁生产国则完全依赖进口;俄罗斯基本达到供需平衡;巴西、澳大利亚、南非等国在满足自身需求的基础上还可以大量对外出口。综上,全球铁矿石贸易已基本形成由澳大利亚、巴西、南非等国家向中国、日本、韩国及欧盟等国家、地区输送的局面。
当前,全球铁矿石供应市场高度集中于两个国家、四大公司。如图10所示,2018年,澳大利亚、巴西铁矿石出口量占全球总量约76.7%,四大矿业公司铁矿石产量占全球总量约67%。铁矿石主要进口国为中国、日本和韩国。2018年,三国进口量合计占全球总进口量的80.7%。
(数据来源:国际钢铁协会(IISI))
图10 2018年主要国家、地区铁矿贸易流向和全球占比情况
4.2 我国贸易状况
多年来,我国一直是全球最大的铁矿石进口国。在过去钢铁工业快速扩张驱动和资源禀赋制约的共同作用下,我国铁矿石供需缺口逐年扩大,必须依靠大量进口来满足需求。2005—2010年,我国铁矿石进口量占全球铁矿石进口量的比例为55%左右。此后,铁矿石进口量不断走高,至2017年进口占比已上升至69.2%。2018年,随着钢铁工业化解过剩产能效果显著,我国铁矿石进口量有所下降,为10.6亿t,同比降低1.0%;进口金额为755.4亿美元,同比减少1.3%(图11)。与此同时,我国铁矿石对外依存度屡创新高,2018年上升至88.3%的历史峰值。相关计算过程如式(1)所示。当前,国产铁矿只能作为战略储备资源及进口矿的有效补充,钢铁行业高度依赖进口矿的局面短期内难以破解。
(数据来源:中国海关总署官网)
图11 2001—2018年中国铁矿石进口变化趋势
目前,我国铁矿石进口国多达40多个国家(地区),但长期以来主要集中在澳大利亚、巴西、南非及印度等国。其中,由于地理优势,我国从澳大利亚进口铁矿石的比重一直较高,且近年来比重有所提升。2018年,我国从澳大利亚、巴西、南非和印度的铁矿石进口量占总进口量比重分别达到63.9%、22.0%、3.9%和1.4%,四国合计进口总量占比达91.1%(表4)。
铁矿价格主要由供需基本面决定,此外,宏观经济、金融、政治等因素也会对其产生影响。2010年,三大国际矿商将传统的“铁矿石年度定价”模式改成为“季度定价”模式,缩短了铁矿石协议期限,使得价格出现明显波动。如图12所示,2011年9月铁矿石进口价格达到历史高峰175.9美元/t。此后,在欧债危机不断升级的大背景下,国外四大铁矿商施行“以量养价”战略,推动价格震荡下滑,在2016年2月份达到最低值42.8美元/t,此后开始筑底回弹。2018年,铁矿进口均价在65~76美元/t附近震荡,全年铁矿进口均价为70.5美元/t,同比下跌0.8%。2019年上半年,受巴西尾矿坝事故以及澳洲飓风等自然灾害影响,铁矿进口均价大幅增长,截至6月份已上涨至97.5美元/t,同比增幅达31.4%。此外,如图13所示,国内铁精粉价格(鞍山65%铁精粉湿基,不含税)与进口铁精粉价格(青岛港65%巴西卡拉加斯粉)相比略低,但变化趋势与规律基本一致。
(数据来源:Wind数据库)
图12 2004—2019年中国进口铁矿石平均价格走势
(数据来源:Wind数据库)
图13 2013—2019年我国进口铁矿和国产铁矿价格对比
6.1 面临的挑战
(1)国内铁矿安全保障体系薄弱。我国铁矿资源存在后备储量不足,资源禀赋较差,可供性不强,生产成本高,环境影响大等问题。2018年,我国铁矿查明资源储量高达852.24亿t,但绝大部分为贫矿,富铁矿占比仅为1.2%。同时,由于我国铁矿资源勘探、开发方面缺乏有效顶层规划,导致铁矿行业产业集中度较低,生产力低下,铁矿石采出品位呈逐年下降的态势,国内矿山行业的整体竞争力远低于国际矿山企业。在国际铁矿市场已形成垄断格局的背景下,我国铁矿安全保障体系仍十分薄弱,应对突发风险能力不足,例如,2019年受巴西尾矿坝事故以及澳洲飓风影响,我国铁矿进口成本大幅度增加。
(2)钢铁产业集中度低,产业链结构失衡。目前,欧盟、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CR4均在60%~90%之间,集中度较高。我国钢铁行业集中度较低,2018年CR4为20.7%,CR10也仅为35.5%,离国家发改委提出的至2025年CR10达到60%的目标仍有较大差距。与此同时,我国钢铁生产体系的结构性矛盾突出,一方面低端钢铁产品大量扩张,落后产能严重过剩;另一方面,高端钢铁产品产能不足,难以满足国内外市场需求。
(3)海外优质铁矿控制力明显不足。目前,国际上大部分低成本的大型铁矿山已被西方跨国矿业公司掌握。虽然2006年以来,中国企业曾在西非、加拿大及澳大利亚等多地投资铁矿项目,但可供选择的铁矿山要么基础设施较差,要么品位较低、采选难度大,而品位较高的资源规模较小,导致项目生产成本高,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此外,中国企业国际化运作经验不足,项目整体进展不顺利,海外铁矿真正成功开矿的案例较少。根据中国冶金矿山企业协会统计数据,截至2018年,我国海外权益铁矿产能约为8000多万t,仅占年铁矿石进口量的8%左右,而日本、欧洲一些贫铁矿资源国家,拥有海外权益矿比重均超过50%。
6.2 建议
(1)加强国内铁矿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由于中国铁矿石需求量巨大,因此,必须立足于国内,提高铁矿资源保障能力,才能有效地平抑国际市场矿价。长远来看,一是提高铁矿地质工作程度,采用地勘基金上下联动的机制,推动企业和地勘单位加大对国内富铁矿资源的找矿勘查力度;二是继续完善铁矿资源保护政策,严禁大矿小开、一矿多开,对新建铁矿项目的开发利用方案进行严格审查;三是鼓励科技创新,提高铁矿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与非传统资源利用水平;四是探索建立铁矿资源储备体系,保障铁矿资源长远供应安全。
(2)提高钢铁产业集中度及优化产业结构。经验表明,钢铁产业集中度低,容易造成过度、恶性竞争,不利于产业统筹布局以及技术创新;产品结构的不合理,导致钢铁行业利润微薄以及铁矿石采购的秩序混乱。因此,提高产业集中度、优化产业结构是中国钢铁工业走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环节。建议一方面依靠市场,发挥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的推动作用,淘汰落后产能,整合分散的钢铁产能,推进钢铁企业并购重组,进一步提高钢铁产业集中度;另一方面依靠创新驱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同时控制产量增速,全面推进钢铁全行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3)加快中国矿企海外优质铁矿并购。目前,全球铁矿价格处于相对低点,不少国际矿业公司市值锐减,资金紧张,急需海外投资,这为中国企业在海外矿业投资并购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一带一路”作为一个开放的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网络,横跨亚欧非大陆,沿线国家的矿产资源丰富,是我国矿业企业开展合作的重要区域。建议通过政策、金融等手段引导我国大型企业收购、并购一批海外低成本优质铁矿资产,争取在相对短的时间内提高我国海外权益矿市场份额,争夺全球铁矿石话语权,对全球铁矿四大供应商形成有效制衡。
王嫱(1988—),女,陕西省榆林市人,中国自然资源经济研究院助理研究员,采矿工程专业硕士,研究方向:矿产资源经济管理。
本文由《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编辑部授权发表,如需转载,请联系编辑部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