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京猿人使用打制石器到“洞察”号无人探测器登陆火星,从环保电动车到疫情期间紧缺物资的上游原材料,人类科研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地步,但是在这背后,更是人类对矿产的开发利用臻于至善的追求。
在2010年,全球前40大矿企,市值高达16000亿美元,虽然在2017年回落至8750亿美元,但仍然是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国内外优秀的地勘企业,一定有着自己先进的理念、独到的见解。下面这6点更是这些企业的共同点。
优秀企业的六种特质
一、资源保障把控能力
对地勘企业来说,发展能否持续,取决于对资源的把控能力,这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尤其近年来,中国一批优秀的地勘企业早已走向海外“攻城略地”。
2012年8月,紫金集团收购了诺顿金田89.15%的权益,此为中国企业成功收购海外在产大型黄金矿山的第一例,是紫金集团在发达国家进行矿山投资运营的里程碑。2015年6月,紫金获得诺顿100%权益。2014年,五矿资源以70亿美元成功收购全球最大在建铜矿山项目——秘鲁Las Bambas项目,创造了中国金属矿产企业境外并购金额的新纪录,获得了真正意义上的世界级、传家宝资产。中国五矿一跃成为亚洲第一、世界前十的铜生产商。
要认真总结对外拓展资源基地中的得与失,理清思路,继续前行。今后,地勘企业可在全球一体化、“一带一路”建设的大背景中谋篇布局,优化企业的资源结构与资源基地,持续创新探矿找矿增储的方式,助推公司向前发展。
二、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
企业的发展应该以“用最小的资源消耗,获取最大的产品产出”为一切工作的核心。资源综合利用水平高不高,也是衡量地勘企业发展质量的重要标杆之一。
探矿不易找矿难。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通常体现在采选冶综合回收水平、尾矿回收能力、选矿回收率、冶炼直收率、井下贫化损失率等方面。地勘企业要尽量做到应采尽采、应收尽收,减少浪费及损失。这是高质量发展始终要研究解决的问题。
三、提高成本竞争力
成本竞争力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成本控制水平和控制能力决定了企业高质量发展是否具有含金量。成本管控工作是企业应对危机的重要法宝,是企业管理水平的标志。可以使单位产品成本、人工成本、完全成本大幅度下降。
提高成本竞争力,首先应进一步夯实成本核算和考核基础,杜绝算大账、算粗账、算总账。其次,应从各个环节梳理和认识成本的问题,始终把成本抓在手上,用最少的钱办最多的事。第三要满负荷生产、连续生产,减少废品、反料、返工。第四要建立大成本意识及大成本概念。
四、提升精细化水平
当工艺、装备相对固定时,精细化管理和操作就是提高技术指标的一把金钥匙。在工作范围内,用精细化的眼光去发现、看待和思考问题,评价、改进和提升工作,可使每项政策主张、战略布局等,通过精细化管理和操作得到落实。
精细化管理即“精细管理、提质增效”,精细化工作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首先,不能搞“花架子”,它不是一堆总结与报表,要化繁为简。其次,应通过培养大量的操作能手、操作工匠来实现精细化操作。第三,应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将精细化采矿、选矿、冶炼及其他事务性工作,作为常态化工作来抓,提高其执行效率。
五、持续提升盈利能力
企业是社会创造财富的经济实体,办企业就是要创造财富、创造价值。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最后评价标准就是盈利能力。
一个企业如果没有能力盈利,员工的工资收入就会受到影响,生产就会被动。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只有企业效益好,员工待遇才能提升。企业最终就是看效益。把提升盈利水平的理念根植到企业文化、企业制度、企业考评机制中,牢固树立企业的任务观念、成本观念、质量观念和风险观念。
六、必须抓实安全环保工作
生命权、健康权是人民对美好生活需求的基础。坚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来换取带血的GDP,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来换取一时的发展。企业一定要牢固树立“生命至上、环境优先”的发展理念。
对于安全工作,首先,要落实企业的主体责任。其次,要全员参与、齐抓共管。第三,应持续改进安全环保管理工作的手段和方法,工作举措真正落地。第四,应该真正把重心放在基层。第五,要不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更加关注人为因素可能造成的隐患,提升本质安全水平。对于环保工作,应切实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做到“既要开发脚下的金山银山,更要保护好地面的绿水青山”。
以上六点看似每个人都明白,但是真正做到的并不多,做到的企业基本都是国内外的优秀企业了,大多数企业还停留在喊口号、写书面的阶段,没有真正的落实下去。
转型先从这四点做起
如果你认为做到以上六点不容易,需要日积月累,没错,但是你可以借助跨界思维,从四个具体转型和发展措施出发,在这个过程中去落实以上六点。
跨界思维要求并非简单技术融合,伴随信息和交易成本的极大降低,传统封闭型的商业模式将更加开放透明。地质工作生产方式、商业模式等将发生改变,现有的地勘单位将转型构建专业技术服务公司,在大地质、大资源、大数据背景下提供个性化、人性化、差异化的地质服务,打通信息和商业渠道。
地质工作产品将从由劳务打工型的技术服务升级为分布式结构下的综合地勘信息分享和交易产品,不断增强终端用户的体验。地质行业在跨界思维的引领下,一方面要走出去,不能固守传统生产领域和发展模式,另一方面要引进来,大力倡导引入先进管理经验、技术,资本,具体可以通过以下四个具体措施来实现
一、充分利用优势,紧跟大地质项目
利用地质科技创新中心等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争取在人才、技术等方面获得提升。密切关注国土、环保、交通、能源等领域项目,积极争取政府和国土资源局项目,重点跟进战略合作区域项目,充分发挥各级投标团队作用,全力组织精干优势力量加强投标经营工作,确保重点项目落地实施。
二、狠抓转型升级,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按照深入推进“供给侧改革”的要求,大力推动地质勘查从大宗普通矿产向新能源、新资源转变,寻找新的找矿领域,紧跟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融入土地质量调查评估、重金属污染防治、地下水土壤污染修复等民生项目,主动开拓新农村建设、生态移民搬迁、土地整治等业务,为转型升级拓展更大空间。
三、巩固拓展,开发新市场新项目
持续推进与大企业的合作,积极争取商业地质勘查和矿山服务工作,积极争取社会企业事业单位投资的地质勘查及工程建设项目,特别是“一带一路”建设的水电、交通等重大项目。探索开辟境外市场发展之路,为“走出去”积极准备。继续深入与重点地区的合作,“生项目,造市场”,力争做到每个实体都有自己独立自主稳定经营的市场区域、经营对象和发展的“根据地”。
四、深化战略合作,深入对接落实项目
加强与战略合作的地方政府联系,主动对接落实需求。坚持“为工业找矿,为产业和民生服务”的工作基调,以专业技术创新服务于国土、环保、农业、交通等部门的项目。进一步发挥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地灾防治、农业地质、旅游地质等专业技术方面的优势,为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尽好力、服好务。
总之,地勘企业应顺应时代潮流,按照社会经济对“大地质”的服务需求,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优势,不断延伸地质服务领域,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创新地质科技,努力创造项目,开拓市场。
我们每个地质人应该做什么?
新的形势、新的技术、新的市场、转型升级,地勘行业和上百万地勘工作者,也面临着时代的挑战。地勘行业十分传统,就算国家已经开始进行改革,有的省份已经完成企业化改制,但地勘企业内部仍然是浓厚的”事业单位“氛围和思维。
一、地质人如何走商业化?
地勘单位如果要走向市场,最有利的武器就是自己的地勘技术力量和地质资源信息。技术骨干可以利用互联网的宣传和信息交流优势,不拘泥于以前主业的一亩三分地。主动去开拓地质旅游、地灾预防与治理、农业地质、城市地下空间等广大新领域。只有主动跳出舒适圈,主动学习,进行商业化,去拥抱市场,才能跟得上时代的步伐。
二、地质人如何做好聚焦和减法?
聚焦就是主业聚焦,自己的专业优势和技术家底不能丢。现在有不少单位为了追求产值,去做短平快的矿产品贸易,虽然带来一定盈利,但是价格波动的风险依然很大。这种追求短期利益的行为得不偿失。要禁得起短期红利的诱惑,一定需要守好自己的主阵地。
三、解放地质人的人性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让很多野外工作者也能享受到信息交流的便捷。在文献资料查阅方面,地质资料服务机构在互联网技术的助力下,现在可以方便的进行云查阅,不用再到处跑;极大的节省了时间、人工成本。各种新技术的应用也极大的节省了人力资源,找矿勘探,野外调查等工作可以让每个地勘人充分的运用现代技术和新方法,不要拘泥于所谓传统。解放地质人的传统思维和天性极为重要。应该时刻去关注新技术前沿信息,同时也敦促单位积极的为员工塑造探索新技术和商业的氛围,主动去向新时代靠拢。
互联网时代,我们不再是野外孤苦伶仃的地质人,不再是有满腔愤懑无处抒发的地质人,地勘单位也不再只等着国家财政拨款。我们要努力改变自己,适应这个时代。我们的最终目标就是成为有现代互联网思维和灵活经营思路的新时代地质人。
总结
尽管目前世界地勘行情与前几年一派繁荣景象相比,出现了相当程度的萎缩与下行,但从整体上看,矿业以及资源型产业朝向好发展的基本面并没有根本改变,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世界对资源的需求仍将旺盛。未来15~20年,在中国、东盟、印度及其他新兴经济体消费需求的拉动下,全球地勘行业极有可能进入新一轮增长期。只要准确把握当前及其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的总体脉络,严格遵循正确的发展模式,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资源与环境、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关系,沉着应战,抓住机遇,科学施策,地勘企业完全可以在更加广泛的领域与空间大有作为。
— END —
地一眼公开征稿!
我们希望您在这里表达关于“地质+互联网”、地勘行业转型的观点、想法和思考!我们将为您提供具有影响力的新媒体矩阵平台,传递地质人的声音!
稿件要求:
1、文章必须原创首发,如若发现抄袭、洗稿等现象,后果自负,并追究原作者相关责任;
2、题材包括但不限于“地质+互联网”、地勘行业转型,文体不限;
3、来稿请加微信:dkkjxiaoyou
来源:整理自网络
本平台转载内容,仅作分享之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文章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果有侵权或非授权发布之嫌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审核删除处理。
欢迎添加小编
微信号:dkkjxiaoyou
< 请注明:姓名+单位+职务 >
< 长按二维码识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