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珠峰科学研究计划启动会在成都理工大学正式举行。这标志着长达10余年的珠峰研究计划正式开展。
珠穆朗玛峰,地球之巅、世界第三极。珠峰科学研究计划又称青藏高原及周缘复杂地质过程与资源环境效应科学研究计划,从今年起至2030年,将分三个阶段逐步实施,每年将有不少于1000万元经费投入该计划。据了解,该计划的启动和开展秉承成都理工大学历史悠久的“珠峰攀登精神”,将开展青藏高原及周缘复杂地质过程与资源环境效应研究,有望形成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新范式,支撑青藏高原地区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构建地质灾害与生态环境全过程监测与预警体系,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重大工程建设。这既是我国基础科学研究的重大科学命题,也是关乎我国资源能源和区域生态环境安全、人类生存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
“珠峰科学研究计划”启动仪式现场
成都理工大学副校长许强介绍,青藏高原及周缘是当前全球开展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热点,亦是最有可能发展和创新地球系统科学重大理论的最理想场所。由成都理工大学首创提出的珠峰科学研究计划将围绕“青藏高原及周缘复杂地质过程与资源环境效应”这一重大科学问题,运用地球系统科学思维,利用该校多年深耕这一领域打下的良好基础,聚集国内外相关领域顶级专家学者,共同研究青藏高原及其周缘的巨型造山带和毗邻的大型沉积盆地形成的历史、演进机理和地质、资源、生态环境效应,为破解雪域高原之谜提供中国人自己的方案。
该计划将通过10年~15年的持续探索和攻关研究,最终实现在地学基础理论研究方面产出一批具有国际一流水准的重要学术成果,在实际应用上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先进技术方法体系,建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地学研究基地和中心,打造一支结构合理且可持续发展的高水平研究队伍的“四个一”目标。珠峰科学计划落点明确,将瞄准国际前沿,“生产”一批世界一流成果,进行广泛国际合作和多学科交叉融合,最终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据悉,珠峰科学研究计划有4个主要研究方向,包括青藏高原及周缘的“原-山-盆系统形成演化与地球动力学”“矿产资源成矿规律、勘探及开发利用”“盆地构造-沉积分异作用与油气分布规律”“地质灾害防控及生态环境评价与修复”等。围绕以上研究方向,成都理工将开展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技术开发,形成原-山-盆系统性研究的理工优势和特色,推动和促进地球科学领域科技进步。
对于有60余年历史的成都理工大学来说,在青藏高原地质调查和科学研究方面有着良好深厚的工作基础,在青藏高原及其周缘地区的基础地质、矿产和油气资源调查评价、地热和水能资源开发、地质灾害防治和生态地质环境保护等方面积累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珠峰科学计划将进一步突出和彰显优势特色,调动和汇聚整合全校研究力量,集中和聚焦研究区域和目标,重点围绕青藏高原及周缘复杂地质过程与资源环境效应这一关键科学问题,举全校之力开展长期持续和深入系统地科学研究,构筑科学研究“高地”,打造科学研究“高峰”,为该校地球科学一流学科建设提供支撑,并以此全面提升学校的科研水平和满足国家重大需求、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能力,全面整体推动学科发展。
生态环境部副部长黄润秋,四川省人民政府副省长王凤朝,原国土资源部副部长汪民,成都市委副书记、市长罗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侯增谦,中国地震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牛之俊,中国科学院院士、成都理工大学“珠峰科学研究计划”咨询委员会主任王成善,中国工程院院士、成都理工大学“珠峰科学研究计划”专家委员会主任多吉等领导和专家出席会议。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刘宝珺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郑绵平、罗平亚、陈毓川,中国科学院院士崔鹏、杨树锋、彭建兵等出席启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