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南项目办近日组织专家对中国地质调查局矿产资源研究所承担的“西藏班公湖-怒江成矿带铜多金属资源基地调查”二级项目进行终期考核,最终结果为优秀。
2016~2018年,该项目由资源所牵头,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地质力学研究所,西藏地勘局、四川省地勘局、吉林省地调院、福建省地调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吉林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加拿大拉瓦尔大学、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大学、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等协作,取得以下系列重要成果。
一是理论创新指导找矿取得新突破。以斑岩-浅成低温热液-矽卡岩型铜多金属矿为主攻矿床类型,建立了“多龙式”斑岩铜矿成矿模式和与早白垩世岛弧型中酸性火山岩-浅成岩组合有关的铜金银成矿亚系列,新发现深部靶区2处,进一步夯实了多龙铜矿基地资源基础。
以铜、金、钨、铅、锌等为主攻矿种,新发现矿产地9处,初步确定了尕尔穷铜金资源基地及外围资源潜力。通过公益性地质调查,高保约地区获得西藏自治区找矿专项基金跟进,找矿潜力巨大。此外,亚热、角西、铁陇贡玛、商旭、亚卓、亚龙等矿床入选西藏自治区地质勘查规划。
二是成矿背景基础地质调查取得新进展。跟踪地质调查新成果和新发现,梳理正式岩石地层单元102个、构造地层单元29个,新编1∶50万班公湖-怒江成矿带系列地质图,厘定了班公湖-怒江带岩浆演化序列和古地理格局,进一步查明了蛇绿岩杂岩带的时空分布规律,为研究班公湖-怒江洋形成演化提供了新视角。
三是技术革新取得新成效。成功在海拔5000米以上进行无人机地质填图的实验性飞行。在世界海拔最高的藏北双湖县拍摄了全景照片,并提交当地政府。探索了多元信息预测技术、高光谱短波红外斑岩-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的精细蚀变分析技术、便携式近红外野外快速勘查技术、基于深度学习的地质信息提取处理技术;建立了多龙地质、勘查地球物理、勘查地球化学和短红外光谱勘查模型。
四是成果产出和团队建设取得新成绩。依托地质调查和研究成果,获省部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实用专利2项,成功申请国家自然基金8项;在《岩石学报》《地球学报》《地质通报》组织专刊3期,出版专著1部,发表学术论文169篇,12篇被SCI录用,1篇入选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内学术论文,3篇入选“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领跑者5000”;综合研究成果支撑了中国地质调查局矿产资源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研究中心建设,促进了自然资源部西藏主要成矿带大型-特大型矿床勘查评价创新团队建设。
2016~2018年,项目参加单位26家,年均投入人员超过500人。项目组克服了高寒缺氧、气候恶劣、环境艰苦等困难,以野外调查和实验获得的第一手数据为基础,以解决制约找矿突破的关键性科学问题为目标,为进一步完善青藏高原中生代形成演化理论、建立班公湖-怒江成矿带铜多金属矿资源基地和我国藏西有色金属资源储备基地提供了大量基础地质信息和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