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书记强调,“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
南京市珠江路700号,被誉为“中国地质工作的摇篮”,从这里走出的新中国48位院士成为了我国地质事业的中坚力量。江苏省地质矿产勘查局便坐落于此。虽几经更名和管理体制调整,江苏地矿始终不忘地质初心,以对祖国的忠诚、对地质事业的热爱,秉承“三光荣”传统,弘扬“先行、探索、创造、奉献”新时代江苏地矿精神,与祖国共命运,与时代同奋进,励精图治,锐意进取,为地质事业蒸蒸日上做出了重要贡献,也在支撑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中与时俱进地担起新使命、展现新作为。
从资源保障到助力绿色发展
服务国家战略需要的初心始终如一
翻开历史画卷,1958年5月,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江苏省地质局成立,开启了江苏地矿事业发展的崭新历程。江苏地质局诞生于为祖国找矿的历史使命和紧迫需要。在极其困难的岁月里,江苏地矿人咬定青山不放松,筚路蓝缕,披荆斩棘,轰轰烈烈开展了找矿会战,至20世纪90年代末,省内的金属、非金属主要矿种的分布规律、矿床类型情况已基本查明,并不断取得找矿成果,提交了资源量位居亚洲第三的苏州大型铌钽矿床、取得过苏北超高压变质带内金红石找矿历史性突破、探明了盱眙县大型凹凸棒石粘土矿储量,宁芜、宁镇成矿带也取得了新突破,近年来在连云港磷矿、苏北金刚石、地热能源方面屡有新发现。截至2010年,共发现矿产133种,探明矿产储量的65种,提交了127处大、中型矿产地,局属地勘单位先后荣获“地质找矿功勋单位”“全国百强地质队”,有力地支撑了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伴随时代发展,地质工作的内涵更加丰富,领域更加广阔。特别是随着后工业化时代的到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地质工作面临产业升级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必须进行结构调整。聆听时代声音,闻弦歌知雅意。江苏省地矿局在全国地勘行业中率先提出了“大地质”服务理念,构建涵盖基础地质、环境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矿山地质、地质灾害、绿色能源勘探开发的广义地质工作服务体系,以国家、省重大战略和实际需求为导向,切实担负起资源、环境、工程三大地质基础保障,当好自然资源事业地质技术支撑。
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省地矿局进一步以服务绿色发展作为地质工作转型升级、拓展领域的重点攻关方向,在着力提升基础性、公益性地质工作能力,履行好资源保障职责的基础上,以资源保障和生态文明建设为切入点,拓展服务空间。
2017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徐州市考察采煤塌陷地整治情况时,夸赞贾汪区转型转得好,现在是“真旺”。贾汪煤矿塌陷地区生态修复,也凝聚了江苏省地矿局的心血和智慧。近年来,江苏省地矿局所属多家地勘单位积极参与行业相关标准的制定,完成了一批国家级和省级绿色矿山建设规划方案,在努力推动绿色勘查、绿色开发的同时,完成了徐州贾汪煤矿塌陷区生态修复、句容北山水库水源地保护区废弃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苏州七子山关闭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等一批环境治理工程,为江苏生态发展增添了一笔笔绿色。
在广受关注的水土污染防治方面,江苏地矿主动发挥地质强项,加大水土污染调查及修复科研投入,搭建局土壤与地下水生态环境修复科技创新平台,开展土壤污染调查治理关键技术攻坚,探索研发了一批特色土壤及地下水污染修复(材料)技术,初步构建了“空表深”一体化的水土污染监测预警、信息化模拟及综合生态修复技术体系。江苏地矿队伍成功运用高光谱先进技术,在灌河沿线及长江北岸进行耕地污染快速调查与修复方法研究试点;省级耕地污染防治项目“典型地区(高淳、洪泽)耕地土壤污染调查评价及修复试点研究”,可为全省重要粮食基地土壤安全及耕地风险管控提供科学依据;苏北五市农用地详查调查区域占全省国土面积一半以上,为土壤污染防治摸清污染底数。
从基础地质调查到服务重大工程
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先行使命始终在肩
江苏省地质矿产事业的发展,从一开始就与工业化、城市化建设联系在一起,60多年来为全省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江苏省地矿局成立之初,便在省内部分地区开展区域调查,取得了丰富的基础性地质资料,为国家经济建设发展打好前站。通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苏南地区的下扬子区中生代地层标准剖面成为全国地学界公认的野外教学基地;综合集成了各类基础性地质资料,明确定义了江苏区域内三大板块的大地构造单元;参与了我国第一口大陆科学钻探工程;开展了一批水资源论证、应急水源地勘查等,服务民生成效显著,在江苏北部应急抗旱打井找水攻坚中,取得过23天钻出46口出水井的钻井找水成功率新纪录。
在做好基础性、公益性地质工作的同时,江苏省地矿局有针对性地为地质工作“扩容”,发展大地质,服务全社会。早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江苏地矿队伍就参与了南京长江大桥地质勘察工作,并配合国家农业水利发展,开展农田供水、城市供水水文地质勘查,开启了以地质勘查技术服务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新征程。“十一五”以来,进一步向工程勘察测量、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地面沉降监测、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等方向延伸。
在“大地质、广服务、善作为”的地质勘查服务新格局下,江苏地矿以“水工环”为主的地质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其下属地质五队在徐州市张集镇开展水源地地下水资源与开发利用研究,为水源地合理开发出谋划策,解决了徐州市65万人口的生活用水问题。江苏省地质勘查技术院多年来承担实施了全国90%以上的核电站选址工作,以及中石油、中石化在全国20%以上的管线探测工作,十余项成果获得国家专利著作权。业内公认的“水上铁军”——江苏省水文地质海洋地质勘查院完成了杭州湾跨海大桥等东部沿海地区70%以上的跨江跨海大桥、港口码头、隧道工程勘察。
2018年10月23日,举世瞩目的港珠澳大桥开通,碧海终成通途。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创下多项世界之最,体现了一个国家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奋斗精神,体现了我国的综合国力,自主创新能力,体现了勇创世界一流的民族志气。很少有人知道,这座世界总体跨度最长、钢结构桥体最长、海底沉管隧道最长跨海大桥,也融入了江苏地矿人的聪明智慧和辛勤汗水。作为大桥勘察主体单位,江苏省水文地质海洋地质勘查院联合其他三家单位,在3个多月内,克服了场地环境复杂、管理协调难度大、地质条件变化复杂等困难,出色地完成了全部勘察工作,彰显了地质工作的技术优势和先行担当。
同样鲜有人知的是,每天南京地铁停运后,江苏地质一队城市轨道安全监测团队都会在南京市地铁隧道内,对线路的变形、位移进行监测。每一个深夜,地质工程人员用忙碌的身影,默默守护着城市地下空间的安全。
在深耕省内国内市场的同时,江苏省地矿局也是全国地勘行业中较早“走出去”的单位。从20世纪80年代援建非洲打井供水,到响应“一带一路”倡议,江苏地矿人带着吃苦奉献、敢打硬仗的干劲漂洋过海,踏遍非洲、南美、东南亚50多个国家,在莫桑比克马普托市供水、坦桑尼亚及玻利维亚洲际公路建设中,树立了“江苏地矿”的良好品牌。
从沉降监测到服务防灾减灾
始终为了人民冲锋在前
江苏作为我国东部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经济快速发展和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带来人口、资源、环境、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压力,滑坡、崩塌、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和地裂缝等时有发生。2019年共有各类地灾隐患点1078个,其中危险性、危害性较大的仍有282处。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损失,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地矿队伍重任在肩,义不容辞。
江苏省地矿局较早在省内开展了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与防治工作。从上世纪80年代起,就围绕苏锡常地面沉降、宁徐地面塌陷以及滑坡、崩塌灾害开展研究,探索地质技术造福民众之路。其中,苏锡常地区地面沉降、地裂缝灾害研究是国家和江苏省的重点研究课题,受到了各级政府高度重视。2015年,为进一步加强地灾防治工作,充分发挥驻地就近优势,先后成立了9家市级地质灾害应急地质环境保护技术中心,以此为平台,主动对接地方政府主管部门、市县自然资源部门,广泛开展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应急抢险、治理修复等工作。
驻地镇江的江苏省地矿局第三地质大队因成功预报了云台山滑坡地质灾害而名声大噪。1991年7月,依据三队的监测和紧急报告,市政府安排附近居民立即撤离。凌晨4点,距全部居民安全撤离不到两小时,山体突发性滑坡。滑坡体下滑土方4万多方,滑移平距超过22米,掩埋民宅三排98间,损坏200余间,千余居民却无一人伤亡。时任地矿部部长朱训在国际地质灾害防治学术研讨会上将其和1985年湖北新滩滑坡预报并列为中国地质专家成功预报滑坡地质灾害的两大突出范例。时任江苏省委书记沈达人十分感念地质工作者创造了“奇迹”。
2016年汛期,江苏地矿各地勘单位对驻地多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监测,再立新功。7月4日至5日,监测数据显示,镇江松林山边坡有明显变形滑动迹象。发现位移险情后,江苏地质三队立即通知政府相关部门和中石化石油输送管道公司进行应急抢险方案会商,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地质灾害应急预案,通过采取紧急预警措施,保护了中石化苏南五市成品油输油管道及S308省道的通行安全,成功避免了因输油管道严重破坏而导致苏南五市油荒,甚至引起输油管道爆炸。
今年8月9日至11日,受超强台风“利奇马”影响,江苏省大部分地区开启“强风+暴雨”模式。江苏省地矿局9个地灾中心严阵以待,积极主动配合自然资源管理部门,紧急部署台风防御工作。南京、镇江、徐州等地灾易发区的中心技术人员,顶风冒雨进行巡排查;隐患点较多的县区,技术人员提前赶赴待命。台风过境期间,各中心共出动140余人次对地质灾害隐患点及治理工程开展巡排查479点次,全力保障了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技术造福民生,离不开对科技的投入。近三年,江苏地矿共投入3.5亿元,在地灾应急与防治、水土污染防治、航空磁测、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航空对地探测技术、工程爆破、国土工程技术等领域分别搭建了局级科技创新平台,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一批技术得到转化和推广应用,提升了地质工作的服务“含金量”。
前不久,南京市首个“互联网+地质灾害监测”区域性地质灾害监测预警项目——溧水区地灾监测预警项目正式运行。溧水区共有地质灾害隐患点19处,总威胁人员约270人。江苏第一地质大队依托自主研发的“南京市地质灾害信息管理系统”监测预警模块,在该区8个重要隐患点设立了60余个监测站点,对实时自动采集到的监测数据进行分析预判,自动分级预警,有效解决了极端天气下地质灾害监测难预警难的问题。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70年风雨历程,江苏地矿人心与中华齐奋进,业随时代共前行。阔步新时代,江苏省地矿局将继续在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矢志不渝、砥砺奋进,创造出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