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发布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 行业动态 >

黄淮海平原水文地质图,体现三大分带特征,服务地下水资源利用

  • 2019-10-23 08:41:40
  • 来源:中国地质调查成果快讯
  • 0
  • 0
  • 添加收藏

原标题:黄淮海平原水文地质图服务区域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来源于《中国地质调查成果快讯

摘要:传承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经过分析、归纳、整合、数字化,首次编制《黄淮海平原水文地质图(1∶115万)》。该图以反映浅层地下水特征规律为主,兼顾深层地下水的特殊性,分别用主图和镶图表示,体现出平原松散沉积含水层的三大分带特征规律,划分了浅层地下水5个二级地下水系统,15个三级地下水系统。为国家各级相关部门提供数字化基本资料,更好地为国土资源规划和社会经济建设决策服务,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科学意义。

1.项目概况

《黄淮海平原水文地质图(1∶115万)》是《中国地质环境图系》水文地质类图件之一。成果归属于“跨界含水层调查”工作项目(2014年)、“典型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调查评价”项目(2015年)和“全国地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与监测预警”项目(2016—2018年),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所属的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和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承担完成。2014—2018年完成编制,2018年12月出版发行。

2.成果简介

“黄淮海平原水文地质图”比例尺为1∶115万,编图范围黄淮海平原。本图是在该地区历年的编图成果资料基础上,编制。综合反映黄淮海平原浅层和深层含水层组、埋藏条件和地下水富水性等水文地质要素的基础性图件(图1)。


图1 黄淮海平原水文地质图(缩略图)

(1)本着科学认知、传承与充实并重、协调统一的原则。用地图认知理论科学分析黄淮海平原水文地质条件,继承传统的编图方法,传承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力求体现最新资料和当代编图特色,系统归纳,协调一致。

(2)按照主次分明、统筹兼顾、层次清晰的原则。以反映浅层地下水特征规律为主,兼顾深层地下水的特殊性,分别用主图和镶图表示,含水层结构以剖面作出表征,各水文地质特征要素有序展布。在平原松散沉积物含水类型上,突出反映第四系含水层组地下水富水性,按不同沉积类别单井日产水能力作出量级的划分,体现出山前倾斜平原冲洪积层、中部平原河道带冲积-湖积层和滨海低地冲积-海积层三大分带的水文地质特征规律是:浅层地下水主要是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古地理环境与含水层沉积相,古河道的分布,含水层岩性随水动力条件而变化。山前倾斜平原冲洪积扇呈串珠状分布,含水层单层厚度大,岩性以卵砾石、粗砂为主,地下水循环交替积极带,富水性强,水质好;中部平原以河道带兼有湖积与河间泛滥沉积相为主,冲积-湖积含水层普遍为多层叠置,岩性由冲积扇的中砂渐变为细砂,并有黏质砂土夹层,局部有断续分布的相对隔水层,具有半承压地下水性质,地下水循环交替变缓,富水性中等—较弱,水质一般,局部有微咸水或半咸水透镜体分布;东部滨海低地受地质时期海进海退作用影响,以冲积-海积相地层为主,含水层岩性多为细砂、粉砂、粉土和淤泥质砂质黏土,地下水循环交替滞缓,富水性弱,水质差,多为咸水分布区。对于平原中部和滨海地区有咸水的分布状况,主要从需水适宜性出发,反映地下水中溶解性固体总量(TDS),划分出微咸水、半咸水和咸水。选择4条水文地质剖面反映地下含水层组垂向多层结构特征。

(3)地下水系统划分既要符合自然属性,又要有利于宏观规划与管理的原则。以系统论为指导思想,划分黄淮海平原地下水系统,对现代水循环积极交替的浅层地下水属性与功能作出判别,既要符合系统的自然属性,又兼顾社会属性,有利于宏观规划与管理。以黄淮海平原第四纪地质图和岩相古地理图为基础,归纳总结了黄淮海平原地下水赋存条件、分布规律和含水系统特征,特别是中更新世以来黄河进入平原后与周边水系共同堆积的松散沉积物空间分布状况,分析平原地下含水层组相互叠置关系,区域水文地质特征规律,以现代河流、古河道或地域、丘岗地貌与不同沉积相,地下水形成的补径排关系及特点,划分出黄淮海平原5个二级地下水系统、15个三级地下水系统,体现出平原冲洪积-冲湖积-冲海积和黄河古河道与泛滥沉积的多层含水层叠置关系,反映含水系统的分带性,说明书分别阐述了各系统的主要特征。

(4)采取浅层地下水为主和深层地下水为辅分别编制的形式,以镶图的形式表示深层地下水的富水程度。

3.成果意义

“黄淮海平原水文地质图”对于自然资源区划、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区域经济建设规划、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基础性资料。该成果为国家各级相关部门提供数字化基本资料,更好地为自然资源规划和社会经济建设决策服务,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科学意义。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董华供稿)

自定义HTML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