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土壤学会土壤修复专业委员会近日联合上海立昌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及有关科研院所等单位,共同举办首届全国土壤修复功能材料研发及应用研讨会。会议期间,立昌环境院士专家工作站正式揭牌,这是首个聚焦土壤修复技术的院士站,标志着土壤修复领域产学研一体化发展迈出了重要一步。
产学研深度融合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作为第一届全国土壤修复大会的第三次分会,本次研讨会重点聚焦土壤修复功能材料的研发、产业化生产与工程化应用,旨在推动技术成果转化与修复功能材料的产业化发展,为我国土壤污染管控与修复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论坛上,立昌环境院士专家工作站的成立,成为一大亮点。
“院士专家工作站”依托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在污染土壤生物修复领域展开技术合作,重建土壤生物环境体系,业务领域涵盖农田修复、矿山修复、场地修复、地下水修复等。同时将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合作,关注土壤生态体系建设,在退化土壤生态修复领域展开技术攻关。
担任工作站站长的中科院院士赵其国指出,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农业高度集约化的快速发展,土壤污染风险管控与修复日益受到高度重视。设立立昌环境院士专家工作站,其目标将随着我国当前的环境形势、环保任务而定,目的则是在生态保护、环境修复等领域展开全面的技术合作,切实解决企业研发与应用中遇到的难题与瓶颈,提升企业在环境污染领域的研发应用水平,为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和技术保障,服务于我国土壤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
据悉,“院士专家工作站”科技研发及试验基地将设在上海立昌临港环保产业孵化园区,工作重点将聚焦土壤修复材料、生物修复技术、生物有机肥及生物菌肥的研发及产业化发展等六大板块内容。
技术创新引领示范
实现绿色可持续修复目标
在上海立昌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常立看来,院士专家工作站的设立更具深远意义。
“在19年的企业经营和环保领域的探索中,我们深深地感到,唯有先进的技术和持续性的创新,才能满足环保领域不断变化的治理的技术需求。成立院士工作站,对企业而言,夯实了技术创新能力,使立昌环境能够适应变化的治理需求,更重要的是,其将在土壤修复行业尤其是功能修复材料领域,起到国内外先进技术的示范及推广作用。”常立如是说。
自2016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颁布以来,我国土壤污染治理和修复在技术研发和工程化应用方面取得多方面进展,出任院士工作站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骆永明表示,我国在土壤修复技术方面进步尤其明显,甚至有一些已走在国际前列。
如在镉、砷治理方面,我国自行研发的植物修复技术已经开始规模化应用,领先国际。在微生物修复技术方面,生物修复剂可以对有机污染物有效降解,或是利用根际的营养强化微生物来降解多环芳烃、多氯联苯等难降解的有机污染物。
“我国土壤修复具有自身特色、可运行的科技体系已经初步形成,但还处于初级的、快速发展的阶段。”骆永明强调,下一步仍需国家继续加强资金投入、加强科技的研发和土壤的管理,以应对我国土壤类型多、地形地貌复杂、水文地质条件差异化明显的复杂状况。
谈及院士专家工作站的未来规划,骆永明指出,在土壤修复基础研究、技术研发方面,我国已经有一批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一些前沿企业;而如杰瑞环保、西玖环保等企业,则可以从装备制造领域支持中国土壤修复产业发展。当前,土壤修复产业化发展急需的另一个支点,就是功能材料,在这方面,立昌环境已有研发生产生物有机肥的基础,并在场地调查、风险评估、修复工程等环境治理领域,有良好的实践探索。
“发展支持土壤污染管控与修复的功能材料,能进入市场,甚至进入到国际市场竞争的先进功能材料,实现绿色可持续土壤修复的目标,就是立昌环境院士专家工作站的愿景。”对此,骆永明满怀信心。(张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