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大庆油田60年:世界石油史上的奇迹|美孚曾耗资数百万美元得出“中国贫油论”
文| 浦庆余 张九辰
9月26日,距离大庆油田发现整60年。
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指出,60年前,党中央作出石油勘探战略东移的重大决策,广大石油、地质工作者历尽艰辛发现大庆油田,翻开了中国石油开发史上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一页。
如同贺信中所指出的那样,1959年9月26日,松基三井喜喷工业油流,勘探发现了大庆油田,随后掀起了气吞山河、波澜壮阔的石油大会战。60年来,大庆油田累计生产原油近23.9亿吨,为建立我国现代石油工业体系作出了重大贡献。
这是中国的地质学家们创下的世界石油史上的奇迹。
地质学家们的苦苦追寻
1914年,美国美孚石油公司在陕北地区进行石油地质勘查,在延长、扶施(今延安)、安塞、中闻(今黄陵)、宜君庙钻井7口,耗资250万美元,一无所获,从此,中国贫油论在世界盛行。
但中国的地质学家们对中国石油一直抱有希望,认为得出中国贫油的结论为时尚早。1928年,李四光在论述中国燃料问题时就指出,“美孚的失败,并不能说中国没有石油可办”。
此后,中国地质学家们根据中国地质特点,几经研究认为世界上石油虽然主要产生在海相地层中,但陆相地层也能产生石油。经过长期的艰苦探索,地质学家们对陆相沉积和海相沉积中寻找石油都很重视。而从地质构造与油田的关系,中国大多数地质学家都认为在长期下沉的凹陷区,具有良好的生油和储油条件。
1953年,翁文波、谢家荣、黄汲清、邱振馨等编制的1:800万《中国含油区远景分区图》,把中国划分为11个含油远景区,松辽盆地为第六区,指出这里主要是侏罗纪、白垩纪和新生代的沉积物,定为三级远景区。
到松辽盆地去踏勘
1954年,地质部成立了全国矿产普查委员会(以下简称普委会)。这是矿产资源普查的组织和协调机构,由地质部有关司局的领导和主要地质人员组成,李四光部长兼主任,地质部办公厅主任刘毅兼副主任,黄汲清和谢家荣是常委,他们是普委的实际技术领导,还兼任后来的石油部顾问。在普委会的组织下,1955年初,召开了地质部第一次石油普查工作会议。会议决定,将新疆准噶尔盆地和吐鲁番盆地、青海紫达木盆地、四川盆地、鄂尔多斯,以及华北平原五地列为重点普查地区。会后,地质部决定建立五个石油普查大队,在上述地区开展工作。这次普查会议召开前,黄汲清和谢家荣为了准备提出找油方面的任务,多次交谈和讨论。两人一致认为,应当在四川盆地和鄂尔多斯布置普查大队,也一致提出必须在华北平原和松辽盆地进行普查,在部长办公会议上他们也提出了这个建议。但不知为何松辽盆地普查的建议没有被采纳。
会后,黄汲清与普委年青地质人员商议,并让他们收集和咨询松辽盆地所有地质资料,起草“松辽平原石油地质踏勘设计任务书”,任务书拟定后经过大家讨论,黄汲清和谢家荣认真修改和补充后,由普委办公室签发给东北地质局,后又将谢家荣起草的“关于松辽平原石油地质踏勘工作方法”发给东北地质局。东北局根据“任务书”和“工作方法”,迅速组成松辽平原石油地质踏勘组,制定了踏勘计划,布置了三条踏勘路线:沿第二松花江顺流而下的沿江两岸路线,沿沈哈铁路两侧,以及沈阳阜新铁路沿线。从9月份开始,三路人马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实地调查,并于1955年11月24日向普查委员会口头汇报。他们提出了松辽平原可能有生储油层和储油构造,推断这里具有含油前景,建议迅速开展石油普查钻探工作。
党和国家领导人对石油资源高度重视
建国初期,中国贫油论还在中国人的心中纠结,发展石油工作到底要走找寻天然石油之路,还是走人造石油之路,当时举棋不定。
1953年12月下旬的一天,毛泽东主席在中南海菊香书屋接见李四光。谈话间,毛主席关切地询问李四光,我国天然石油的远景到底怎么样?李四光根据中国地质学者的普遍看法和自己的研究,用乐观的、十分肯定的语气回答了毛主席的垂询。因此,周恩来总理1956年5月3日,在传达毛主席《论十大关系》的国务院司局长以上干部会议上,谈到我国石油资源情况时说:“石油的发展很落后,首先是勘探的情况都不明。地质部长很乐观,他对我们说,地下的储量很大,很有希望。我们很拥护他的意见,现在需要去作工作。所以要有一个单独的石油工业部。”
1956年元旦后,主持中央经济工作的陈云副总理先后请李四光和黄汲清到中南海,征询关于中国石油战略问题的意见。1958年2月,邓小平副总理在听取石油部关于石油勘探问题的汇报时指出“把真正有希望的东北、苏北和四川三块搞出来就好,对这些地方应该积极创造基础,地质上创造一个打井的基础。”并要求“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能够在东北地区找出油来就很好。”他建议,“由石油部组织一下,请地质部的地质专家们大家来辩论一下,确定一下石油勘探的战略方针。”
毛主席洞察国际形势和国内情况,为了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在1956年的一次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对政策作了调整,其中第二点就是“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从此,我国经济建设从主要发展内地工业,转变为发展沿海工业和发展内地工业并重的方针。这为石油普查和勘探从西北向东部地区转移提供了政策支持。
1956年2月,地质部召开第二次石油普查工作会议,总结1955年石油普查工作,部署1956年任务。会议决定,组成松辽平原石油普查大队开展石油地质普查。与此同时还成立了物探队,1957年底扩大成立物探大队。
松辽平原石油普查大队和石油物探大队紧密联手,在松辽平原全面开展石油普查。经过1956年和1957年两年的综合勘查和研究,基本上摸清了松辽作为大型的中新生代沉积盆地,由东部隆起、中央坳陷带和西部斜坡带等构造单元组成,初步建立了盆地地层层序和白垩纪松花江群的沉积特征。众多地质观象表明,松辽盆地有着一套陆相的生、储、盖组合。这个坳陷很深,沉积岩厚达4000~5000米的中央坳陷带是找油的理想部位。
石油部西安地质调查处于1957年派出以邱中健为组长的松辽平原综合研究队,对松辽平原及周边地区进行石油地质调查,并收集已有资料,作综合研究。研究结果认为,白垩系农安组(即嫩江组)具有较优异的生油和储油条件,对盆地划分为三个含油远景地带,盆地中央青岗—扶余一带,最有含油希望。
战略东移,两部联手:一举发现大庆油田
1957年3月,在地质部第三次石油普查工作会议上,黄汲清作了“对我国含油气远景区的初步意见”的报告,展示了在他的指导下编制的1:300万中国含油气远景分区图,提出将鄂尔多斯、四川、华北平原和松辽平原作为普查工作重点,图上将这四区用红色醒目地标识。鉴于东部几个盆地的普查结果,地质部党组于1957年秋作出石油勘探战略东移的决定,中央转发了这个战略东移的报告。
1958年1月,石油部提出1958年的勘探任务,是将松辽盆地和华北、塔里木等地区一起划为含油气远景区。并明确松辽盆地的勘探要配合地质部的普查,选择有利地带,进行详查细测,要做区域综合研究,准备可供钻探的构造。
经过松辽盆地石油地质普查,地质部和石油工业部的地质专家和领导同志达到了共识。1958年地质部和石油部达成一致,大力开展松辽盆地的区域勘探工作,地质部的主要任务是寻找可供钻探的构造,石油部的主要任务是负责基准井的钻探。为此,地质部从西部抽调一批人员和物探、钻探设备,组建了地质部东北石油物探大队,与松辽石油普查大队一起,在松辽盆地开展区域物探和区域地质普查工作。石油部组建松辽石油勘探局,开展寻找储油构造的区域地质和区域物探工作,为确定基准井的井位作准备。
经过1958年的普查,地质部在松辽盆地发现大同镇长垣等17个可供钻探的储油构造。石油部首先在任民镇和登楼库两个构造上钻了两口基准井,根据这两口井的资料,综合分析盆地的地质情况,认为大同镇地区是凹中之隆,具备打基准井的条件,同时可以起到探油的作用。接着,地质部松辽石油普查大队、地质部长春物探大队和石油部松辽石油勘探局反复论证,多次协商,在1958年10月将松基3井的井位选定在大同镇西北地区小西屯以东200米,高台子西100米处。
1959年2月11日(正月初四)正是春节期间,在地质部副部长何长工家里,举行两部松辽石油勘探协作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地质部副部长何长工、旷伏兆,石油局副局长孟继声,物探局副局长兼总工程师顾功叙等,石油部部长余秋里、副部长康世恩,勘探司副司长沈晨等,还有两部有关司局的领导和工程师,约三四十人。大家讨论了松辽盆地石油勘探的有利形势,总结了松辽盆地石油勘探的有利条件,明确了两部的分工协作,批准了两部联合编制的总体勘探部署,批准了在高台子构造上钻探松基3井的计划。
讨论时,石油部部长余秋里(在战争中受伤失去左臂)跪在铺在地上的地图上,用仅存的右臂指着地图讲述勘探部署,那无臂的左袖筒挂在一边,讲得有声有色,有条有理,与会者无不动容。他还详细说明了确定松基3井等7个深井的井位。最后他指着地图做了一个斩钉截铁的手势说:“我仍打算用3年时间攻下松辽”,何长工开怀大笑道:“哈哈!看来我们是一致的!这样吧,四条地质综合大剖面由地质部来承担,松基3井等基准井的任务由石油部来完成。咱们团结一心,携手并进,争取早日拿下松辽。”会议到下午1时才结束。
1959年4月11日,松辽石油勘探局32118钻进队承担的松基3井在高台子开钻,7月20日完钻, 8月29日完井, 9月26日原油外溢,经测试原油日产10.758~14.928吨,开创了大庆油田口发现的新局面。地质部在扶余三号构造上所钻的27孔,也于9月27日出油,发现了扶余油田。
1959年冬,为纪念松基3井在国庆前夕喷油,大同镇改名为大庆,大同镇长垣逐改称大庆长垣,由这个长垣圈定的大庆油田命名为大庆油田。
1960年2月,石油部党组决定开展石油大会战,2月20日党中央批准石油部党组《关于松辽大会战的报告》,5月1日在萨尔图召开万人大会,宣布开始大会战。以王进喜为代表的数万名石油职工聚集大庆长垣,分三个探区作石油钻探,1960年6月1日,大庆油田生产的原油开始外运。
1960年三个探区完成93口探井。所圈定的含油面积,概算地质储量,确定大庆油田是个世界级的大油田。
从1955年石油地质踏勘到1959年出油,仅4年时间,一举发现了大庆油田,是世界石油史上的奇迹。大庆油田建成后,为国家提供了急需的石油资源,脱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60年来,大庆油田累计生产原油近23.9亿吨,为建立我国现代石油工业体系作出了重大贡献。
大庆油田的发现,有着重大的经济价值和重要的科学意义。1982年,“大庆油田发现过程中的地球科学工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作者单位:浦庆余 中国地质科学院,张九辰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