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发布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 行业动态 >

中国地学研究,离不开这8个地方!

  • 2019-08-21 16:55:36
  • 来源:自然资源之声
  • 0
  • 0
  • 添加收藏

我国地域辽阔,地球各个演化时期地质信息和物质记录丰富,有地球上最古老和最年轻的造山带,有各种类型的盆地构造,有分布广泛的花岗岩,有丰富的矿产与能源。我国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和研究优势,形成了一些重要的地学研究和教学基地(肖庆辉等,1991)。下面兹举我国若干具有突出的地域特色和研究优势的实例加以说明。

 

一、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号称世界屋脊,其主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m,为地球第一高峰。大部分地区海拔在4500m以上。青藏高原由若干来源不同、成分各异的地质块体组成,经历了从陆到洋以及从洋到陆的复杂变迁。

它是地球上最年轻的巨型造山带,其最近一次大规模的山体隆升开始于距今约40Ma前,是特提斯洋关闭、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强烈碰撞的结果。这里有规模宏伟的平坦高原面,有全球最大的地壳厚度;这里较完好地保留有古大洋消亡的物质记录——蛇绿岩套和大陆碰撞的证据——高压变质带。

这部分内容将在第九章授课时介绍。其高大巍峨的形貌给世人以深刻印象,其内部结构与构造、形成与演化历史、隆升过程与机制,都是当代地质学研究的热点与前沿。我国学术界对青藏高原的研究,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

 

二、西北黄土高原

黄土是风沙地质作用的产物。我国西北地区拥有全球最大面积的黄土高原,面积为4.0×105km2,海拔1000~1500m。高原上覆盖的黄土厚度在50~180m之间。黄土颗粒细,土质松软,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利于耕作,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摇篮。

我国西北地区石油、天然气、煤、铝土储量巨大,但气候干旱,植被稀疏,降水集中,水土流失严重。黄土的成因及其时代曾经是国际地学界的难题,我国学者经过数十年不懈的努力,攻克了这一难题,取得了国际领先的研究成果。这部分内容将在第十六章授课时介绍。

 

三、大别-秦岭高压-超高压变质带

根据当代地质学理论,当一个板块俯冲到另一个板块之下时,将产生巨大的挤压应力,导致结合带的地壳浅部发生高压低温变质作用,产生蓝闪石、硬玉等矿物,形成高压变质岩;当俯冲陆块到达地下100km 甚至更深的部位时,就会发生超高压变质作用,产生柯石英和金刚石矿物,形成超高压变质岩(含柯石英金刚石榴辉岩)。

之后,通过特殊的构造方式折返到地壳中-浅部位,构成高压-超高压变质带(HP-UHP metamorphic zone)。这部分内容将在第五章介绍。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只在法意边境的阿尔卑斯山、我国大别-秦岭和哈萨克斯坦三个地区发现了高压-超高压变质带。江苏东海县毛北镇的科学深钻在地下1000~2000m处还获取到超高压变质岩岩心。

大别高压-超高压变质岩带以其岩石典型、岩类丰富、分布广泛以及便利的交通条件吸引了全世界地质学界的目光,成为国际地质学界的一个研究热点地区。我国学者自20 世纪80 年代开始对其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在高压-超高压变质岩的地质特征、形成条件与时代、构造背景等方面取得了国际领先的研究成果。

 

四、云南澄江动物群

1984年7月,我国学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在云南澄江县首次发现一个寒武纪初期的多门类动物化石群。随后工作表明,这个化石群以多门类海生软躯体和保存有软体部分的无脊椎动物化石为代表,命名为澄江动物群。

这里化石密集,保存完美,极为珍稀,展现了5.3亿年前各种各样动物在生命大爆发时期迅速起源的面貌,揭示出生活在现今地球上的各个动物门类在寒武纪初期几乎都出现的事实。我国学者取得的这一重大科研成果,为达尔文困惑不解的动物起源大爆发提供了解答证据,为阐明寒武纪早期地球演化的奥秘提供了重要线索。《纽约时报》称其为“20世纪最惊人的发现之一”。

 

五、辽西热河动物群

1928年,美国学者葛利普将辽西地区中生代晚期的化石命名为热河动物群。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我国学者对热河动物群的研究取得了震惊世界的重大突破,发现了脊椎动物绝大部分门类的化石和许多新的种类,包括早期鸟类(孔子鸟、华夏鸟、辽西鸟、中华龙鸟、中华神州鸟等)、长羽毛的恐龙、奇特的水生蜥、完整的张和兽和热河兽等珍贵化石。

其中,鸟类化石的发现改写了鸟类的进化史,为鸟类起源于小型兽脚类恐龙的学说提供了直接证据,填补了鸟类演化的空白,动摇了始祖鸟作为鸟类始祖的地位。张和兽的发现则解决了长期争论的哺乳动物三大类群的关系。这些成果确立了我国在国际同类研究中的引领地位。

 

六、陆相生油盆地

根据早先油气地质理论,只有未经受后期剧烈构造-岩浆作用的大型海相碳酸盐岩地层和盆地才有大油田。陆相地层和盆地中没有大油田,因而中国曾被国外学术界判为“贫油国”。

经过我国老一辈地质专家深入的分析研究以及广大石油队伍的艰苦努力,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先后在中国东部晚中生代-古近纪的大规模陆相盆地带中找到一系列大型油气田,如大庆、辽河、渤海湾、大港、胜利油田等,继之又在中国西南部、西部腹陆地区发现四川、陕甘宁、塔里木、吐鲁番-哈密、准噶尔等大型油气田,开创性地提出并发展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陆相地层和盆地成油理论,并逐渐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认同,摘掉了中国“贫油国”的帽子,宣告了“陆相贫油论”的终结。这部分内容将在第四章授课时适当介绍。

 

七、滇黔桂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karst)是原南斯拉夫西北部石灰岩高原的地名。喀斯特地貌是指碳酸盐岩等可溶性岩石在水的溶蚀和机械作用下所形成的各种地貌。我国滇黔桂地区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规模最大、特征最典型的地区,面积约1.3×106km2,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和研究优势。

这里怪石宏伟,溶洞秀丽,奇峰林立,景色宜人,构成丰富的旅游资源,素有“桂林山水甲天下”之美誉。喀斯特井泉和温泉富含有益健康的元素和气体。喀斯特洞穴和古风化面上常富集各种沉积矿产,古喀斯特潜山是良好的储油、储气构造。我国是国际上该领域研究水平较高的国家,其喀斯特地貌的特征、形成与演化等研究成果享誉世界。这部分内容将在第十三章授课时介绍。

 

八、华南花岗岩

华南拥有巨大规模的花岗岩,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南部地区。其中,中生代花岗质火山-侵入杂岩面积达到2.3×105km2,而同期基性岩不到火成岩总量的10%。这种规模的花岗岩世界罕见,这种火成岩的成分比例无法用传统地幔岩浆熔离结晶理论来解释。

此外,华南花岗岩的时代具有从北西向南东逐渐变新的趋势,导致大陆地壳多期、幕式生长。与中生代花岗岩类有关的矿产极其丰富,为地质历史之最。其中,有全国最大规模的花岗质火山岩型铀矿和花岗岩型铀矿,有规模很大的花岗斑岩型铜矿;南岭地区的W、Sn、Nb、Ta等矿产资源占全国总量80% 以上。

我国学者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不懈研究,在花岗岩的形成时代、成因类型、形成机制、规模与分布、时空演变、花岗岩成矿等方面取得了令全球瞩目的重大研究成果,并有效地指导了华南地区的找矿勘探工作。

原标题:我国地学研究的若干地域优势

本文选自《普通地质学(第三版)》,舒良树,地质出版社


 

自定义HTML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