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30年,在全球城市生活和工作的人口将超过50亿。城市在促进社会繁荣和生活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贫富分化等问题,让人们对未来的理想城市产生了更多的思索和期盼。
虽然每个人心中的理想城市不尽相同,但让城市因生态而美丽、因智慧而宜居、因人文而厚重,是一个普遍认可的发展方向。
在6月2日举行的中国城市百人论坛2019年会上,百余位城市研究领域的专家济济一堂,围绕未来理想城市建设建言献策,为城市的明天勾勒出更为清晰的轮廓。
生态城市:大拆大建不可取
无论在什么时代,美好生存场所和空间都是人类矢志不渝的追求。
当前,中国城镇化已经进入增速下降、全面提升质量的城镇化转型阶段,走高质量城镇化之路是未来中国城镇化的基本方向。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魏后凯看来,建设生态城市,对提高中国城镇化质量至关重要。
“生态城市实质上是人们创造的一个复合系统,包括了自然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易认为,生态城市是现代城市建设的高级阶段,是人类理想的生存环境。
她提出,城市规划设计应以生态文明理念为指导,城市中各项产业均应节约资源、环境友好,城市基础设施应支持生态文明建设。“政府、企业、居民都对生态城市的建设负有责任。”
事实上,城市建设与发展不可避免地带来了生态用地流失和生态系统服务下降。研究发现,城市建设过程中,绿地景观流失的负面效应要大于绿地景观恢复带来的正面效应。
“大拆大建不可取。”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陈利顶直言。
他表示,生态城市建设必须以满足人类生存需求和社会发展需求为主要目的,城市建设中应尽量减少对自然的干扰与破坏,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共生,留出足够的生态用地。
“生态城市建设不能就城市论城市。”魏后凯还特别提到,城乡生态是一个大系统,绝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来,应在城乡融合的大背景下,促进城乡生态融合,构建开放、城乡一体化的生态网络,打造共建共享的城乡生态共同体。
智慧城市:需要有市长视野
信息时代的理想城市是智能化生产、生活和交往的城市。
据统计,早在2014年,我国就已有超过400个城市在“十二五”规划或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建设智慧城市,计划投资合计超过2万亿元。
不过,城市研究领域的专家在调研中发现,现有的智慧城市顶层设计重点关注信息系统和基础设施建设,而忽视对城市特色的挖掘,也缺乏对城市公共服务、运行效率、社会空间及生态环境问题的把握,以及对政府、企业及居民活动与需求的人本化综合研究。
“这就导致顶层设计往往难以切实指导城市建设。”为此,中科院院士陆大道表示,要踏踏实实促进高质量发展,在前瞻性指引下,逐步实现全面转型。
当前,智慧城市规划和建设的主体是IT企业,这些企业热衷于做智慧城市项目运营商和顶层设计,知识体系的不足导致它们不能综合全面地了解城市、发现问题。
一位市长在仔细了解某信息公司对各种智慧系统的介绍后,失望地评价:“你们的智慧城市没有市长的视野。”
原因何在?对城市管理的问题,中国不同于西方国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潘云鹤表示,中国正面临很多独特的挑战,中国城市领导所肩负的重任,不仅包括城市管理,更有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绿色化、农业现代化。
“中国的城市智能化加上经济智能化,将如何推动21世纪中国的城市实现大进步,全世界都在拭目以待。”潘云鹤说。
人文城市:有利于人们创造理想生活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不应只是一句口号。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认为,信息时代的理想城市应该是历史文化厚重久远、现代时尚文化枝繁叶茂,外来多样文化兼容并蓄、当地文化个性鲜明,信息技术为多种文化碰撞交融创造条件。
真正的理想城市不仅有利于人们理想地生活,而且有利于人们创造理想的生活。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主任谢立中表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应以便利居民的生活为第一原则。
“每天早上数十万人像潮水一样涌进城里,下班之后像潮水一样退出去,这样的‘卧城’给城市带来巨大的压力。”他表示,城市功能分区到底适宜在多大空间范围内进行,值得研究。
在谢立中看来,人文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必须便利人们之间的社会流动、社会交往和社会团结。要做到这一点,最关键的因素是要创造城乡之间、城市之间和城市内部区域之间居民能够自由流动的条件。
“真正的理想城市是拥有利用当地与全球的硬件要素与软件环境的条件,能够构建城市可持续的发展系统,能够可持续地使居民经济富裕、身心愉悦、心灵自由、情操高尚、发展抱负、绽放潜力的城市。”倪鹏飞说。
来源:中国科学报(版权归原作者及刊载媒体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