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拜城县发现的岩盐天坑(摄于5月9日)
新疆日报讯(记者刘静摄影报道)5月9日,新疆地质学家在距离拜城县城西北23公里处的山区,发现了一处罕见的盐溶喀斯特地貌,形态为岩盐天坑和盐溶溶洞。这是我区首次发现盐溶喀斯特地貌。
“我从事地质工作30年,第一次见到这么典型的盐溶喀斯特地貌,在全国范围内都罕见。”新疆地矿局第八地质大队总工程师范廷宾说。
岩盐天坑南北长约150米、东西宽60米、深50米。尖锐挺拔的盐石林似一把把利剑倒插坑底,剑刃指向天空,给人强烈的视觉震撼。
“这个天坑最初也许是一个小的跌水和漏斗,大量的盐分被地表水溶蚀后,最终被地下水系统带走,跌水和漏斗不断塌陷,最终形成了石林景观。”范廷宾说。
距离天坑约1公里的一处峭壁上,还有一个由盐钟乳形成的盐溶溶洞。溶洞面积大约500平方米,有盐钟乳、盐花、盐笋、盐霜、盐柱、盐峰林等形态。据测算,洞中约有1000根盐钟乳,它们呈白色结晶状,弯弯曲曲从洞顶倒挂下来,似塔尖、如树杈,形态各异。
“在我国,常见的喀斯特地貌一般广泛发育在石灰岩地层,而盐溶喀斯特地貌发育在岩盐地层中。”范廷宾告诉记者,“因为石盐特有的水溶性,它的形成时间不会太久,基本上是以百年为单位。无论是成分构成还是形成时间,都与南方地区的喀斯特地貌有很大区别。”
至于形成原因,范廷宾解释道,卤水从溶洞壁上渗出后,向下滴落的过程中接触到干热的空气,氯化钠不断结晶、析出,形成一系列的晶体,日积月累,就形成了我们看到的盐钟乳。
据了解,塔里木盆地在远古时代曾经是一片汪洋大海,在距今约70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海水逐渐退去,经历几次海进、海退的反复最终演变成几个潟湖。大约距今2000万年—2500万年前,炎热的气候让潟湖在强烈蒸发作用下急剧萎缩,随着卤水的积聚浓缩和周围山地岩石风化的电解质不断汇入湖中,最终形成了夹杂着泥岩和钙质砂岩的岩盐地层。拜城县地处塔里木盆地北缘,正是这样的地质条件才形成了盐溶喀斯特地貌景观。
(地一眼编辑:杨为先)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网站本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添加小编微信94075591,注明“单位+姓名”,可进入地矿行业信息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