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发布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 行业动态 >

我国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 2019-03-19 08:29:20
  • 来源:本文选自《生态国土建设研究与实践》
  • 作者: 陈从喜 马永欢等
  • 0
  • 0
  • 添加收藏

一、不合理的土地利用造成的生态影响持续存在

数十年来,人类对生态系统存在片面认识,对自然生态系统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改造,如砍伐森林,开垦草地,片面向其索取自然资源,而忽视其提供的调节功能、文化功能和支持功能,生态破坏的损失大。更有甚者,将生态系统视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聚宝盆”,对自然资源采用掠夺性开发,造成生态系统破坏和退化的现象十分严重,水土流失、荒漠化、泥石流等一系列生态问题不断加剧,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严重降低,代价惨重,对人类生存环境等产生不利影响,严重威胁到国家的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安全。过度开垦草地、过度放牧造成的草原退化问题突出,据农业部《2013年全国草原监测报告》,近4×108hm2草原有1/3以上中度和重度退化,土地沙漠化的形势十分严峻。过度抽取地下水,造成地下水位下降,植被枯死,全国土地盐碱化、沙化面积达20.25亿亩,是受沙害影响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过度砍伐森林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达53.4亿亩,每年流入江河的泥沙量约为50×108t,属于世界水土流失十分严重的国家之一。乱砍滥伐造成的植被破坏严重,近十多年来,虽然实施了大规模的“天保”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等植被恢复措施,但全国森林覆盖率仅为21.66%(据第八次森林清查),远低于全球31%的平均水平。围垦湿地滩涂造成湿地面积大量减少,据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近10年我国湿地面积减少约5100万 亩。在今后一个时期,如果不彻底扭转人类过度索取自然资源的行为,我国生态系统所受到的压力仍将继续增加。

二、土地开发整治重点区与生态脆弱区重叠,容易造成生态退化

黑龙江省三江平原原来都是冻土带、湿地,大规模的开垦造成湿地 减少、生态退化。近10年来,三江平原地区超采地下水致使地下水位下降2~3m,部分区域下降3~5m。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河谷、黄河上游的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等省(自治区)是脆弱敏感区,该区域大规模的土地整治造成下游地区来水量减少,在一定程度上恶化了下游的生态环境。只注重增加耕地数量的土地整治,会带来严重的生态安全隐患。

三、围海造地造成自然岸线减少,破坏了生态平衡

围海造地是东部沿海地区拓展建设用地空间的重要形式。自2003年以来,我国的围海造地运动正在以数倍于过去的速度快速发展。该措施对解决用地需求缺口无疑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如果过多强调依靠填海造地解决用地指标不足,就会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灾难性后果。

目前,我国各类海洋生态均不同程度地遭受破坏而衰退,海岸带平直化,自然岸线减少,净化固碳、提供重要生境的能力大幅下降,沿海区域的滨海湿地等海洋生境完全丧失,赤潮等海洋环境突发事件频发。

2000—2010年,自然岸线长度由10118.1km减少到9039.6km,自然岸线的比例从64.5%减少到56.2%。受城镇 化和养殖等因素影响,部分沿海滩涂开发过度,滨海滩涂生态服务功能退化,野生动植物栖息地丧失,造成生物多样性锐减。

四、矿产资源勘探和开采造成了生态环境的破坏

全国矿产开采累计破坏土地386. 8×104hm2,影响地下含水层面积达538 × 104hm2,固体废弃物累计存量达400×108t,年排放废水超过47×108m3,矿山地质灾害和“三废”成为人居环境安全的重大隐患。

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地区,往往是水资源匮乏和生态环境脆弱区。并且,资源赋存与生产力布局不匹配,使资源开采区在提供物质保障的同时承受更大的生态压力。研究表明,每挖1t煤,就会形成一个近1m3的采空区。2016年,山西省煤炭年产量为7.37×108t,就意味着山西省的土地上又多了近8×108m3的采 空区。

五、城镇化过程中的土地利用问题突出

(一)推进速度过快,实现城镇化的质量转型面临挑战

受传统发展观念影响,地方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缺少耐心,心态过激,速度过快,“重速度轻质量、重面子轻里子、重形式轻内容”的现象逐渐显现且日益严峻,造成城镇化过程的“半拉子”现象严重,影响到城镇化质量的提高和人居环境的改善。新常态的城镇化需要实现“速度下一个台阶、质量上一个台阶”。如何从过去“重规模、重外延、重扩张”的速度模式转变为更多地着眼于提高城市发展质量面临严峻挑战。

(二)土地利用粗放,实现城镇化发展方式的转型面临挑战

城镇化发展过度依赖土地面状扩张,靠大拆大建,过度依赖土地财政,特别是占用大量耕地增容扩量,造成土地城镇化过快于人口城镇化,土地利用粗放,浪费严重。例如,1981—2016年我国城镇常住人口增长2.2倍,建成区面积增长5.7倍,土地城镇化是人口城镇化的2.7倍。强化存量挖潜,实现新常态下城镇化发展模式的转型,走不以牺牲耕地和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发展道路面临严峻挑战。

(三)产业发展滞后,实现城镇化的创新驱动面临挑战

在城镇化过程中,重要素投入,轻产业升级,城镇化与产业发展脱节,某些地区产业空心化现象严重。城镇化的规模扩张快于内生增长,产业集聚能力低,自主创新程度弱,城乡统筹能力低,产业带动不足,城镇化在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低水平的扩张和过度依赖土地、资金等要素投入的驱动阶段。促进城镇化与产业同步发展,实现城镇化的制度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和技术创新发展迫在眉睫,实现城镇化由要素和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面临严峻挑战。

(四)布局不合理,实现城镇化空间结构的优化面临挑战

大城市规模过大,小城市规模过小,致使资源供应不足和粗放利用的矛盾并存。城镇布局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不协调,加剧了生态环境压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之间缺乏统筹协调和合理分工,盲目重复建设,恶性竞争,造成大而全、小而全,产业趋同化,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严重。通过优化空间发展结构,促使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有序、健康发展,实现城镇布局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协调面临严峻挑战。

本文选自《生态国土建设研究与实践》,地质出版社

作者: 陈从喜 马永欢等
 


【免责声明】本平台旨在分享和传播优秀文化思想,无任何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欢迎广大朋友投稿。扫描下方公众号二维码,关注更多及时资讯。

 

自定义HTML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