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
2018年是我国地质工作不平凡的一年,转型发展始终是一条主线。
在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的指导下,地方公益性地质队伍立足区位优势,发挥专业特色,主动对接地方重大需求,基本走上了转型促发展、发展推转型的良性循环轨道。
转型发展,新时代的呼唤
进入新时代,随着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重点的转移,以及各领域深化改革举措的不断出台,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对地质工作的要求发生了重大变化,地质工作的外部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地质工作转型发展成必然之势。
站在这一高度,2018年,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形成了新时代地质工作支撑自然资源管理总体思路和框架,全力推进地质调查工作服务方向、指导理论和发展动力的根本性转变。
作为公益性地质工作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省级队伍的转型发展成效如何,将直接关系到全国地质工作的成败。
但是,自国有地勘单位实行属地化管理体制改革以来,中央“野战军”与地方队伍间就已经没有上下级行政隶属关系,仅通过“项目联系、业务指导”的方式进行联系。特别是随着“分灶吃饭”等财政体制改革的推进,过去以委托为主进行的项目联系也都变为市场竞争。如何适应国家财政体制改革的要求,将省级公益地质工作队伍凝聚在一起,共同发展我国的公益性地质调查工作,就成为摆在中国地质调查局面前必须解决的一道现实课题。
为此,2018年初,中国地质调查局在科学研判形势、深入省级队伍调研的基础上,出台了《中国地质调查局关于加强对省级地质调查院和地质环境监测总站指导与合作的若干意见》。根据这一意见,省级地调院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全国地质资料馆,自然资源部矿产勘查技术指导中心)作为对口联系部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自然资源部地质灾害技术指导中心)则负责与省级地质环境总站的联系。
两单位分别成立专门机构负责落实各项内容,通过规划对接、业务培训、交流互访、信息平台共建、人才交流挂职、评优推优等多种形式,将“项目联系”深化为双方的全面融合,中国地质调查局关于转型发展部署,也在全面融合中得到落实。
地质调查,为地方发展打造更强的支撑力
“ 2016~2018年相比于2013~2015年地质找矿项目数量减少17%、经费减少48%,但服务生态文明及其他新需求项目数量增加17%、经费增加42%。”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徐勇给出的这一组数据表明,省级地调局(院)的服务方向已有了很大改变。
那么,省级地调局(院)服务方向到底转向了何方?徐勇一一进行了介绍。
“实践证明,只要转变服务理念和方向,省级地质工作大有可为。”徐勇说,“安徽地调院落实《部省合作皖江经济带综合地质调查项目协议书》,推动省自然资源厅新立项目40余项,累计金额近1亿元。”
环境监测,为经济社会安全运行撑起保护伞
地质灾害防治、地下水超采、地面沉降防治等地质环境问题,不仅严重影响经济社会的安全运行,而且还直接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对此,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高度重视。自然资源部成立后,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出了“研究原理、发现隐患、监测隐患、发布预警”的要求,专门组织了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科技创新研讨会。
如何将党中央、国务院,以及自然资源部的要求和部署落到实处,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撑起保护伞呢?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院长马军给出的答案仍是转型发展。
“全国一盘棋,转型促发展,使我们服务自然资源管理中心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马军用数据说明,转型发展使地质环境监测这把“保护伞”的保护能力更加强劲:
2018年,全国新建地质灾害专业监测点2598个,发布国家级预警预报155次、省级5662次,成功避让496起,因灾死亡、失踪人数和财产损失是2001年以来最低的一年。
全面完成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10168个监测站点建设任务并投入运行,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信息服务系统接入“地质云2.0”。运行一年来,接收监测数据3100万条,完成全部站点35项水质常规指标测试。此外,还建成国家地下水质量监控实验室。
发展动力更加强劲。山东、湖南、陕西、内蒙古、广东、上海等省级总站获多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江苏、湖北、河北、吉林、广西等省级总站获批建设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全系统1人入选“自然资源部杰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计划、3人获中国地质学会金罗盘奖、多人入选当地科技创新人才计划。
转型发展永远在路上
转型发展,推动地方公益地质工作迈上新台阶。但,这仅仅是开始。
徐勇、马军都对今后如何组织地方公益性队伍进一步转型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在巩固“一盘棋、齐步走”格局上,要通过“1+X”模式推进两级公益性队伍间的联系更加紧密,通过合作共建、考察学习、经验交流、座谈研讨等形式,凝聚思想、整合力量,进一步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
在事业发展上,要在搭建人才培养平台,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应用与推广,多渠道申报各层次科技项目,项目部署、成果对接、信息共享等方面,在秉承优势互补原则下加强合作,用科技创新为转型发展注入新动能。
在协调互动上,要推动局院(站)关系的进一步融合,促进公益性地质事业同步转型,满足国家、地方发展对地质工作的新需求。
在主动服务上,以开展重点地区多门类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为切入点,研究制定相关规范和技术标准,为自然资源科学合理开发利用及保护提供基础支撑。
在信息化建设上,以“地质云3.0”建设为抓手,推动省级节点建设,实现各级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和实时更新,加大地质信息资源集成开发的力度。
两位联系单位负责人表示,地方公益性队伍的转型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将认真履行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赋予的职责,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总结、在总结中推广行之有效的经验,提高地方公益性队伍转型发展的质量,为新时代地质工作走向辉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