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再也不用担心迷路,掏出智能手机定位导航,就可以轻松找到要去的地方。随着地理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其服务领域的不断拓展,我们的生活越来越智能、便捷。要知道,人类活动80%的信息与地理位置有关。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地理信息科技,如何让我们的世界更美好。
地理信息:助力三江源生态保护
近年来,青海省测绘地理信息局利用技术和资源优势,综合运用测绘技术手段,为三江源生态保护提供了及时有效的地理信息服务,取得了较好的工作成效。
辅助生态红线划定
2016年,青海省测绘地理信息局开始为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提供不同比例尺的全省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祁连山地区以及全省地理国情普查数据,总数据量达到100G以上,为生态保护红线的边界确定、图件制作提供了准确、权威的基础数据,丰富了生态保护红线地理信息。
2017年,按照青海省生态红线划定和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职能任务分工,省测绘地理信息局与省环保厅建立了合作机制,在信息共享、技术支持、数据服务等方面为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提供支撑。
其主要工作一是技术支持方面的多源数据整合,对全省各县在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中反馈的数据进行分类汇总、整理分析,将全省不同部门、不同机构提供的多源异构数据,统一整合为符合生态红线划定技术要求的数据,最终行成坐标统一,结构一致,格式标准的数据成果,为红线划定工作顺利推进提供技术保障。同时,对50幅无坐标、基础信息较少的图件,进行配准矢量化,形成矢量数据,提供给红线技术组,有力保障了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优质高效的展开。
二是根据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的工作需要,先后完成了全省以及祁连山地区等重点区域红线内土地利用构成分析、生态保护效益分析以及生态保护红线空间格局分析等统计分析工作,直观的反映生态红线划定的重要作用和重要意义。期间形成各类统计图件和图表50多套。
三是提供各类专题图。2017年,他们先期完成了祁连山地区生态保护红线系列图件的制作,2018年又按要求完成了全省生态保护红线系列图件,包括各类基础图件、过程图件、成果图件,总计300多幅。2018年4月,该局以全省地理国情普查数据为基础,完成了全省42县(市、区、行委)分县的红线分布图,用于省红线领导小组办公与各县的对接工作。
同时,基于青海省省级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项目组开发了生态保护信息发布系统,用于展示生态保护红线的空间位置,反映红线与全省人文要素和自然要素之间的空间关系。
按“分建共享、集成服务”原则,建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
近年来,按照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要求,青海省测绘地理信息局以青海省省级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和各重大测绘工程成果数据为基础,以网络化服务、空间数据库、空间数据共享与互操作等技术为核心,按照“分建共享、集成服务”的原则,依此为藏区各州、县的信息化建设提供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和技术支撑。
据介绍,项目的建设内容是完成2个州级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和7个县级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工作,并按照2个州和7个县的实际软硬件和网络支撑环境,分情况分步骤的开展政务版和互联网版两种版本平台的建设。
平台的建设,为藏区电子政务、资源管理、城市规划管理、防灾减灾应急等提供了标准化、权威的基础地理信息成果,为决策管理提供支持信息和数据。
青海省作为一个生态大省,实施平台建设同时能够为“三江源国家公园、青海湖流域及周边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祁连山水源涵养区生态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生态环境示范工程提供地理信息服务,辅助研究区域的环境评价和建设项目的可行性分析,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地理信息监测,动态服务生态保护
为了取得动态的数据,该局还开展了系列的监测工作。
青海省草原生产力监测,是省测绘地理信息局结合青海省草地分类特点,以研究复杂草地类型下的大区域草原产草量估算模型为目标,开展的多年度草原生产力评估工作。这些研究针对中分辨率遥感影像的产草量估算模型,开展多年度植被覆盖度、产草量、超载率等变化分析,目前已完成2011年~2017年的产草量估算,为草地生态保护、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机制政策的实施效果提供连续多年技术支撑。
开展的三江源区“黑土滩”退化草地本底调查,让该局首次确定了三江源区各县不同退化等级下不同类型的“黑土滩”退化草地面积及其分布特征;首次设计开发了三江源区“黑土滩”退化草地地理信息系统;通过相关技术集成,结合三江源区“黑土滩”退化草地不同类型提出了综合治理模式,为青海省三江源区“黑土滩”退化草地的生态恢复治理、环境变化动态监测、鼠虫害防治监测等提供了基础数据和有效的技术支持。
开展三江源综合试验区“黑土滩”型退化草地变化监测,则是在三江源区“黑土滩”退化草地本地调查的基础上,每2年左右对三江源综合试验区进行一次“黑土滩”型退化草地的监测。这项工作现已形成2005年、2009年、2013年级2015年数据,并形成反映三江源综合试验区黑土滩型退化草地变化的监测评价报告,可直接反映出监测区多年度植被覆盖情况,侧面反映监测区生态环境状况,为三江源综合试验区的保护提供科学的参考。
应用遥感技术评估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政策成效,这个项目主要是以空间信息技术为支撑,实现野外监测数据、生态模型模拟数据和遥感对地观测数据集成,通过多数据源融合、尺度转换与地面—空间设计相互印证,对青海省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机制实施后的草原退化和恢复的分布格局及变化进行评估,为相关科学决策提供数据保障。
为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保驾护航
自2015年《中国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开始编制以来,省测绘地理信息局持续为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提供地图服务保障,编制了《三江源国家公园与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勘探关系图》《中国三江源国家公园明星野生动物示意图》《黄河源区功能区划图》《三江源生态资源存量价值评估示意图》《黄河源区土地覆被现状图》《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卫星影像图》等地图产品,进一步丰富完善了试点方案,为中国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的顺利推进提供了详细的地理信息服务保障。
2016年,受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筹)委托,该局又设计制作了《三江源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区分布图》《青海省自然保护区与三江源国家公园分布图》等专题挂图,直观反映了三江源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分区在青海省的地理位置以及三江源地区的植被覆盖情况。
同年,省测绘地理信息局还为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设计制作了《魅力三江源》地图丝巾。
2017年,在《三江源国家公园总体规划》编制中,该局再次设计及制作了《三江源国家公园区位图》等共计36幅专题地图,为《三江源国家公园总体规划》的编制提供了强有力的地图服务保障。
(王丽华 文玲庆)
绘乡村诗意画卷
美丽的楠溪江贯穿南北,蜿蜒向前,串起江畔数百个古村落,一派山水田园风光。近日,笔者走进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探访了这个测绘地理信息助力美丽乡村建设的地方。
让洒落的星辰再放清辉
永嘉县境内散布着无数大大小小古村落,这些村落在中国建筑史、规划史上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如何既保留得住文化,又让古村落振兴,让村里人富起来,一直是当地县委县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
“依托当地资源、文化等优势,进行古村落保护开发”,渐趋成为当地政府百姓的共识。古村落保护开发,有的“整村置换”“以新村换旧村”;有的需要选新址为愿意搬迁的村民建新居;有的是利旧修旧。而这都需要测绘技术的支撑。“对此,我们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永嘉县测绘与地理信息局负责同志对笔者说。
芙蓉古村,有千年历史,以“七星八斗”布局建构;仓坡村始建于五代,村庄按“文房四宝”进行布局。
为了保存古村原貌,实现原汁原味开发保护,保护开发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开展大量的前期工作。因此,永嘉县测绘与地理信息局积极配合当地政府,组织测绘队员,利用倾斜摄影测量技术,为“整村置换”开发、新村建设选址测绘,为古村落建模。迄今,他们建立了芙蓉古城、仓坡、屿北等3个重点古村落3D建模,为古村落的保护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为了服务于新农村建设,减轻农民搬迁、改善住房条件负担,永嘉县测绘与地理信息局还开展了向农民个人建房无偿提供基础地形图活动。永嘉县测绘与地理信息局负责同志告诉笔者:“这些年,为乡村建设需要,我们为三改一拆项目提供了22个乡镇1:500基础地形图,涉及图幅5901幅;村庄规划编制2015~2016年提供给了14个乡镇、132个村,2017年提供给了1个乡镇17个村,2018年给了11个乡镇49个村。我们还为当地提供相应的1:2000、1:500卫星影像图等数据。这些数据确保了项目的顺利开展。”
如今,“源头花漫处,踏石问轻舟。”拥有最多中国景观村落的永嘉岩坦镇源头村,已成为永嘉乡村振兴示范带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吸引众多游客到访。
助“水长而美”的永嘉绿水长流
在永嘉县桥头镇,菇溪河缓缓流淌。清澈的溪水,华灯初上时,成为桥头镇一道靓丽风景。“而10年前却不是这样。”桥头镇党委书记尤建夏说。
菇溪河,是桥头镇的母亲河,永嘉四大水系之一。20世纪八九十年代,桥头镇创办了全国首个农村小商品批发市场——桥头纽扣市场。“但是由于两岸建起了上百家小作坊,当时环境保护工作不到位,大量的工业废水、岩粉和洗涤剂直排入菇溪,导致河道内垃圾成山污水横流,使这条桥头镇的母亲河沦为人人避之的‘牛奶河’。”尤建夏说。
“不能富了人家,穷了山水。”2008年,当地企业家自发捐资3000多万元,用于菇溪河整治,政府顺势而为启动了菇溪河道治理工程。永嘉县测绘与地理信息局与当地水利部门合作,经过10年治理,现在,菇溪水质重新恢复,“牛奶河”华丽蜕变为“畅游河”,菇溪河道综合治理工程被盛赞为全省小流域治水的典范。
为了绿水长流,永嘉县也积极响应省里号召,大力开展五水共治。永嘉县测绘与地理信息局积极为五水共治服务,仅2014年就为污染水流治理提供了86个行政村31个自然村地形数据,2015年提供了124个行政村40个自然村地形数据,2016年提供了64个行政村地形数据。从2009年至今,共为永乐河、姑溪河、枫孤溪、花坦溪、鹤盛溪、张溪、山坑溪等7条溪流治理提供了断面测量,并分别提供了1:500、1:1000、1:2000数字测图,为中塘溪、下塘溪、鹅浦溪、西溪、瓯北等19条河道提供了五水共治河流断面测量。同时,该局为长达162公里楠溪江疏浚提供了1:2000数字测图1.3平方公里,断面169个49.35公里。
环境的改善催生了旅游新业态。“现在,桥头镇‘脑公山—菇溪河’精品旅游线路、纽扣博物馆等短途旅游,吸引了不少游客。”尤建夏向笔者介绍。
为诗意栖居插上智慧翅膀
“我们不仅要让乡村诗意栖居,还要为它插上智慧翅膀。”永嘉县测绘与地理信息局负责同志说。
近年来,他们群策群力,建立了包括天地图、数字永嘉公共平台、规划决策辅助决策系统、永嘉县地名管理系统、地下管线管理信息系统、永嘉县规划成果管理信息、永嘉县上塘、瓯北停车位信息监测系统等应用“数字永嘉”地理空间框架平台;大地成果数据建库、313.81平方公里1:500基础地形数据库、1780万平方公里1:2000基础地形图以及历年来的航空影像图和卫星影像图。同时,他们将精细化的地址地名库和三维建模及场景有机结合,让平台的数据尽可能的完善。
为配合永嘉县委、县政府政务工作需求,他们组织相关人员联合温州市勘察测绘研究院特别开发了“政务用图辅助决策移动GIS系统”。据介绍,这个系统可全面反映县自然资源、交通建设,教育医疗、生态旅游、社会经济、人文地理等基本情况。
他们还编制了永嘉地图、永嘉县影像图、瓯北片区、上塘城区、桥头桥下片区系列图,总共印制发放了约8000份地图,为政府部门宏观管理决策提供科学、准确的地图服务,满足了社会大众多种类地理信息需求。
(马春静)
服务自然资源调查统一监管
1月5日,自然资源部科技发展司、国土卫星遥感应用中心、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组成调研组,来到江苏地调院调研省级卫星应用技术中心建设工作。
牵头单位——江苏地调院相关负责人向调研组介绍了江苏省国土资源卫星应用技术中心建设进展和应用成效的汇报。调研组表示,将在数据推送、对接机制、指导培训、协同创新等方面提供技术支撑和需求保障。下一步,江苏省卫星中心将加快卫星数据专用链路和技术支撑平台架设,完善部—省卫星数据对接机制和运行管理机制,落实合作框架协议单位和市县级分中心设立,开展服务于自然资源统一调查监管、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矿地融合等重点领域的卫星遥感应用示范,努力打造自然资源卫星应用的“江苏模式”。
(宋珂)
技术支持公路普查
近日,河南省遥感测绘院完成河南2018年普通公路大数据精准核查项目,最终成果递交到河南省交通厅公路管理局。
近年来,河南省公路建设事业有了质的飞跃,而距离2000年全国第二次公路普查已有18年的时间,因此及时摸清全省公路的变化更新,了解道路现状,开展科学的公路管理及有效的交通扶贫迫在眉睫。
2018年3月,河南省遥感测绘院与省交通厅进行对接与商榷,决定利用卫星遥感与地理信息等技术,制作全省公路一张图,为更新全省公路普查成果库及数据库管理系统提供数据支撑,为公路管理部门开展公路业务提供技术保障。2018年8月初,河南省遥感测绘院与河南省交通运输厅公路管理局正式签订合同。
据介绍,遥感测绘院管理原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卫星中心河南分中心,可每天实时接收GF2、GF1、ZY3等卫星影像,并可统筹国内外16颗商业卫星数据资源,亚米级影像每年可全覆盖河南省2次。
(时荣)
协助“两违”执法
近日,由福建省国土测绘院承担实施的厦门卫星遥感影像及“两违”图斑比对数据(第二三季度)项目成果通过验收。
据介绍,厦门卫星遥感影像及“两违”图斑比对数据项目共完成全市6个区38个镇(街道)近1700平方公里的图斑比对工作。该项目主要是通过卫星遥感获取厦门市全区域星下点优于0.5米(含0.5米)的亚米级高分辨率卫星立体影像,制作正射(立体)影像图。通过比对前后两期的数字影像图,提取区域内新增占地或建设图斑。然后对新增图斑逐个进行外业核实调查并进行违建性质认定,同时与数字城管平台对接,实时更新全市非法占地、违法建设等行为动态,实现“两违”精细化管理。
近年来,针对两违现象整治工作,传统做法为全区域实地巡检排查,既耗时又耗力。因此,福建省国土测绘院主动对接厦门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需求,将卫星遥感影像应用于“两违”执法,全方位无死角的对两违现象进行动态监测,利用测绘高新技术推进科学化“两违”治理,在全省尚属首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