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发布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 行业动态 >

中国地调局印发“中国地质调查局关于深化区域地质调查改革的指导意见”

  • 2018-12-21 18:57:01
  • 来源:泛柚平台
  • 0
  • 0
  • 添加收藏

区域地质调查(简称区调,国外称地质填图)是地质工作的先行,是地质科技创新的源泉。 为满足新时代对地质事业的新需求,加快推进区调工作改革, 提升解决制约重大资源环境的基础地质问题和地球系统科学问题的能力,夯实经济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和自然资源管理的基础地质根基,制定本指导意见。

一、充分认识深化区调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我国的区调工作历经一个世纪,被誉为“百年老店”,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地质科学进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纵观发展历程,区调因矿业需求而产生,因社会需要而拓展,因技术发展而变革。当前, 党和国家对地质工作的要求发生了重大变化,信息技术和地球系统科学的进步对地质工作的影响日益深刻,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确定了新时代地质事业的整体思路和指导思想,构建了新的业务布局。作为地质工作基础和先行的区调工作,虽不断探索创新,但一定程度上还受前苏联计划经济模式影响,面对新时代新要求,在满足社会需求、增强科技引领、提升科学质量、服务应用转化等方面,还存在诸多的不适应,迫切需要摒弃落后观念和惯性做法,树立新理念和新模式, 率先做出根本性变革。

一是推进服务方向根本性转变,区调必须改变工作重心,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自然资源中心工作谋篇布局。区调是解决资源环境问题的基石和钥匙,工作重心随国家发展阶段不同而变化。二十世纪前半期, 地质工作从无到有,主要开展了1∶100万区调以查清我国基本地质构造格架;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系统开展了服务找矿为中心的中大比例尺区调以全面支撑国家经济建设;当前,由服务于矿产资源向服务于包括矿产资源在内的自然资源的深刻转变,决定了区调工作布局由原来注重重要成矿带等地区向同时注重重要经济区、重要生态区、重要流域和重大工程区部署转变,针对制约能源、矿产、环境、生态、空间、灾害等的重大基础地质问题, 聚焦关键区域,开展更加精细的调查研究,从解决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上满足需求。

二是推进指导理论根本性转变,区调必须拓展研究领域,加强多圈层协同演化研究。 区调是认识地球最重要和最有效的手段。以往的区调以板块构造理论为主导思想,工作对象主要是地球表层岩石圈,主体研究岩石圈结构和岩石圈物质运移及动力学过程。 地球系统科学不仅关注岩石圈及其地球深部圈层,更关注地球表层的水圈、土壤圈、生物圈、大气圈及其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及演化历史,探索不同圈层协同演变规律,分析地球的形成演化对自然资源发育和分布的制约关系等。以地球系统科学理论为指导的区调工作,一方面要强化岩石、地层、构造等地质体特征、属性和地质作用过程研究, 另一方面,要以多圈层协同演化为主线,加强成果综合集成与学科交叉研究,构建区域、全国和全球等不同尺度地质时空框架,重建地质过程特别是重大地质事件与生命、环境协同演变过程,深化地球系统整体认知。
 

三是推进发展动力根本性转变,区调必须增强科技创新引领和信息技术支撑,强化基础地质原始创新,建立现代化技术方法和标准体系。 区调是实现地质理论原始创新的源泉。以往区调工作过于强调实物工作量和点线密度控制,被简单视为“扫面和填空”的生产性任务, 淡化了重要地质科学问题的解决,导致地调与科研“两张皮”。区调工作需要树立科技创新引领的新理念,强化基础地质研究,提升原始创新能力, 从源头上提高地质调查的科技含量。 此外,以往的区调工作多以人工地表观测研究为主,多学科途径和多技术手段应用不够,各专业和手段内在联系综合研究不足。面对大数据、智能化、移动互联网、云计算技术快速发展, 全流程数字填图也需升级换代。区调工作需转变调查方式,充分运用物探、化探、遥感、钻探等多技术方法开展综合调查研究,加强无人机遥感、激光雷达、宇宙核素定年等新技术新方法应用,推广智能填图技术,建立现代化区调技术方法和标准体系,提升工作效率和解决复杂地质问题的能力。
 

四是助推创建世界一流的新型地质调查局,必须创新管理机制,建立区调工作新体系。 长期以来, 我国的区调工作侧重于过程管理, 严重束缚了填图人员的思维和行为, 程序繁琐导致技术人员疲于应付,投入野外调查和综合研究的时间严重不足;区调技术人员工作区域频繁变化,不能潜心钻研,缺乏长期积累;全国从事区调工作的队伍和人员总数较多,但水平参差不齐、结构不合理、队伍不稳定; 传统的成果评价和绩效分配机制与区调高标准的人才专业技术能力、 艰苦的工作环境不相适应, 难以吸引和留住高层次人才,难以出一流成果;地质图长期不能公开发布,珍贵的原始资料和数据无法共享,加上以“组” 为基本单元的大比例尺地质图难以显示精细客观的岩性信息,致使服务应用效果不佳。破除这些制约和障碍,必须大力推进技术标准、管理方式、成果评价、绩效考核和产品服务机制创新,构建精干稳定的国家队伍,建立现代化的区调工作新体系。

二、总体思路和目标

全力推进服务方向、指导理论、发展动力三个根本性转变,坚持聚焦需求、强化科技、提升质量、促进应用的基本原则,以国家重大需求和关键地质问题为导向调整优化业务布局,以多圈层协同演化与资源环境效应为主线推动地球系统科学发展,以构建现代化技术方法和标准体系为抓手推动工作方式根本性变革,以科学家负责制和成果评价新机制为保障提升质量水平,以推进地质图网络共享为契机实现成果多方位便捷服务,以建立精干稳定人才队伍为根本实现可持续发展。到2021年基本完成区调改革,建立新时代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新体系, 整体实现工作布局、方法标准、管理机制、成果服务、人才队伍等优化和创新,使地质填图过程真正变成科学研究的过程,提升解决制约重大资源环境的基础地质问题和地球系统科学问题的能力, 为经济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和自然资源管理提供有力的基础地质支撑。

三、深化改革的主要措施

(一)围绕重大需求和关键地质问题优化调整业务布局
立足地球系统科学,研编中国基础地质调查中长期发展规划,将地球作为整体开展多时空多尺度的调查研究,围绕四个方面进行布局,一是自然资源赋存地质背景和地质条件调查,查明地壳表层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物理化学性质及其相互关系等,解决制约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关键基础地质问题; 二是地表作用与系统演变基础地质调查, 阐明自然资源的生成、赋存、分布主控因素及生态环境演变规律、发展趋势;三是深部地质调查,揭示主要油气盆地和造山带深部结构、属性和演化,深化自然资源形成深部背景认识;四是多圈层协同演变基础地质调查,整合全国基础地质调查数据,研究地球系统与社会、生命、环境协同演化,重建地球形成演化动态过程,建立地球系统科学框架。精心组织实施基础地质调查计划实现业务结构调整优化。

(二)构建现代化区调技术方法和标准体系

1、分类制定区调标准指南。 一是研编《1∶5 万区域地质调查技术要求》。 强调科学家主导填图,弱化过程管理, 对原刚性规范进行重大调整,改为约束性总纲,主要规定基本原则、目标任务、调查内容、成果编制等总体要求。对填图过程中的路线长度和布置、地质点观察描述、剖面测量、方法手段等不做具体刚性要求,由填图科学家本着解决实际问题的原则灵活掌握。二是研编不同地质地貌类型区填图方法指南。针对我国复杂的地质地貌特点,提出不同类型区填图的目标任务、工作流程、技术路线和方法,以及填图实践示范等,供参考使用。包括沉积岩、侵入岩、火山岩、变质岩四大岩类填图方法指南,戈壁荒漠区、深覆盖平原区、森林沼泽区、山前盆地区、南方强风化层区、黄土区等覆盖区填图方法指南,高山峡谷区、岩溶区、活动构造发育区、复杂构造区、蛇绿混杂岩带等特殊地区填图方法指南。三是完善产品的通用标准。逐步制(修)订岩石分类命名标准、地质图符号标准、岩石地层单位和岩性代码等产品标准,为实现野外数据和地质图数据库无缝对接、不同比例尺地质图动态更新和地质大数据的建设奠定基础。

2、推出不同类型区示范图幅和野外培训示范基地。评出不同类型地质地貌区的示范图幅,提供全国参考借鉴。优选一批地质现象典型、科学意义重大、交通条件便利的填图野外培训示范基地,作为青年地质科技人员野外实践教学和填图技能培训场所。

3、推广应用智能地质调查技术。推进基于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的填图工作方式创新。构建结构化数据环境,实现海量多源数据共享;研发云环境下智能采集技术,提升填图效率;优选智能挖掘技术,提升破解关键地质问题能力;优化三维建模技术,创新填图成果表达方式;研发“数据+专家知识”智能化编图技术,实现地质图动态更新。

(三)创建填图科学家负责制

秉承只有科学家才能填图、填图质量由科学家终身信誉保障的原则,建立填图科学家负责制。

1、资格准入。以“五问”为根本出发点,贯彻“五不唯”的用人机制,在局属单位、院校、地勘队伍中选拔填图科学家,获得填图科学家资格的才能主持填图工作。填图科学家包括负责某一地质或地貌单元整体填图工作的首席填图科学家,及负责图幅填图工作的图幅填图科学家。填图科学家一是须具有扎实的基础地质理论知识和较强的科研工作能力,二是在工作区有较深厚的研究积累,三是在某一领域取得重要的创新性成果并得到同行的认可,四是具有独立承担地质调查研究项目的能力。

2、遴选程序。按照个人申报、单位推荐、区调专家委员会评选、局审定四个程序进行。公示后发文, 建立填图科学家数据库。

3、评估机制。一是定期评估。一轮项目周期结束后,由区调专家委员会综合同行评议、用户意见和文献计量等对科学家进行评估。二是建立行业黑名单。 地质图署名公开发布,接受社会监督,对存在重大质量问题,及捏造或篡改数据、抄袭剽窃他人成果等违反科学道德、品行不端的填图科学家,经区调专家委员会核定,报局批准,纳入黑名单,在局网站和新闻媒体上公布。

4、动态调整机制。一是退出方式。定期评估不合格的、列入黑名单的取消填图科学家资格。达到退休年龄或是5年内没有从事区调相关工作的自动退出。二是增补方式。原则上在一轮项目周期最后一年启动,增补的数量根据后一轮工作的需要确定,按照程序遴选通过后补充到填图科学家数据库中。根据需要可不定期全球招聘顶尖填图科学家。

(四)建立“线上+线下”一体化产品公开服务体系

1、线上服务方式。以地质云为依托,一是地质图全社会公开服务。脱密后的成果地质图和数据库在地质云平台公开发布,提供查询、浏览和下载服务。二是原始资料业务用户服务。在某一区域开展工作的项目,提出申请可提供区域内的原始资料。三是阶段性成果共享。地质云上设置正在工作的项目服务栏,及时发布阶段性地质图和新发现、新进展。

2、线下服务方式。一是在国际矿业大会、国际地质大会向全世界发布推广中国的地质图和资料。二是召开年度填图成果发布与用户需求对接会,向政府部门、企业及社会公众代表汇报年度进展,了解客户对地质图和资料的满意度,听取意见建议。三是每年遴选出一批精品地质图和报告,以英文专辑形式公开发行,提高显示度和影响力

(五)创新成果评价机制

重点评价地质图,以地质图解决关键地质问题,对经济、社会和知识传播所做的贡献作为评价核心。

1、评价标准。一是地质图质量。包括地层、岩石、构造等地质实体和相互关系的准确性、客观性,地质体属性标定依据的科学性,图面结构的合理性和图面表达的创新性,关键基础地质问题的解决程度。二是服务效果。主要是成果支撑服务能源和矿产勘查、灾害防治、环境保护、国土空间规划、科学普及等方面取得的应用效果。三是潜在价值。地质图及相关科研成果的影响力,及对其它学科基础研究支撑作用的持续性贡献。

2、评价方法。一是同行评议。专家组由区域地质专家和学科专家组成,区调专家委员会成员不少于三分之一,通过民主评议的方式对成果进行评价。二是用户评价。 在地质云上建立用户意见反馈渠道,收集查阅量、下载量及用户对地质图等成果使用的评价信息;通过年度填图成果发布与用户需求对接会,收集用户对地质图和资料的满意度和意见,作为用户评价的重要依据。三是文献计量。统计地质图、地质报告和基于填图成果发表的文章、专著的引用率,作为成果评价的指标。

(六)加强填图人才队伍和团队建设

1、着力构建多层次稳定精干的国家填图队伍。由局属单位联合大学、科研院所和地方公益性队伍,构建由首席填图科学家(30-40 名)、图幅填图科学家(90-120 名)、填图业务骨干(400-500 名)组成的总人数约 600 人的高素质填图队伍,同时保持每年约 200 人的研究生填图助手,形成年龄和专业结构合理、人员组成稳定、后备人才充足的国家队伍。

2、建立常态技术培训机制。一是每年举办 1 次全国区调业务培训,重点开展区调发展战略、基础地质研究前沿、区调标准等培训。二是每年举办 6-8 次区域性培训,重点开展野外关键问题研讨与填图方法实践培训。三是不定期举办专题培训,由国内外知名专家进行学科讲座与专题进展讲座。

3、强化国际填图合作和交流。深化与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等国际填图合作,拓展与其它发达国家的合作,吸收先进填图方法和经验。同时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与交流。促进年轻地质学家和研究生的国际交流,支持填图人员参加国际学术会议。

4、强化后备人才培养。一是建立填图助手制度。填图项目可在地质院校、地科院研究生院公开选聘优秀的本科生或研究生作为填图助手,并以此经历作为单位招收人员的重要参考。二是加大地科院研究生填图培训力度。地科院研究生部要专门设立填图相关课程,在读研究生必须参加填图野外实践。三是与高校合作开展教学填图项目。设置大学牵头的填图项目,培训和指导本科生和研究生填图,培育新生力量。四是加大局属单位与大学、科研院所联合培养研究生力度。

(七)创新激励机制

1、提高填图科学家的绩效工资待遇。首席填图科学家绩效工资水平为所在单位最高绩效工资的1.2-1.4倍,图幅填图科学家为0.8-1.0倍,填图骨干在绩效分配中给予适当倾斜。同时,将考核评估结果与绩效工资挂钩,一轮项目结束后,由区调专家委员会对填图科学家进行评估,考核优秀的,按照核定基准绩效工资额的120%兑现绩效工资,合格的100%兑现,基本合格的按50%兑现,不合格者不享受相应的绩效工资待遇。

2、赋予填图科学家技术方案制定、团队建设自主权。由填图科学家自主决定图幅拟解决的关键问题、重点工作内容、具体工作部署和实物工作量设置等;填图科学家自主确定填图骨干成员的专业结构及人员组成。

3、打造中国地质调查局优秀图幅奖品牌。以3年为一个周期,在每轮项目结束后一年举办全国优秀图幅展评,对获奖人员给予物质奖励,优先推荐部、局科技奖和部、局人才。

4、将填图成果纳入职称评审的条件。将地质图作为重要学术成果条件之一纳入职称评审和职级评聘中。

5、将填图科学家资质作为人才遴选的条件。在部、局人才选拔中,将填图科学家资质作为重要的评选条件之一。

6、完善填图预算标准。一是改变以图幅或面积进行预算概算的做法,以地质单元(二级项目)进行总体工作部署,按照手段核定工作量测定总体预算。二是充分考虑科学家填图、预研究等因素,合理测定填图预算标准。

(八) 成立全国区域地质调查专家委员会

专家委员会由直属单位资深区调及物化遥专家、院校同行专家、国外填图专家组成。年龄一般不超过70岁,人数控制在20-30人。委员会主任需为基础地质领域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并具有丰富的填图经验,由局党组任命。
专家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指导编写区调中长期发展规划;指导解决填图过程遇到的关键地质问题;推动区域地质成果综合集成与理论创新;负责填图科学家准入、退出和增补的评审;指导区调技术标准的制(修)定;参加全国优秀图幅评选和项目成果评审等。

中国地质调查局 2018 年 12 月 18 日印发

自定义HTML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