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于:中国矿业报,原文链接:成果快讯|“双井古陆”并非早前寒武纪微陆块
《中国地质调查成果快讯》近日公布了“林西南部‘双井古陆’1∶5万专题地质图”项目取得的主要成果。
该项目归属于“北方山系西拉木伦与贺根山基础地质调查”项目,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研究所承担,工作周期为2019-2021年。项目针对林西南部“双井古陆”研究中存在的关键科学问题,开展1∶5万专题填图和剖面测量,采用点、线、面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多学科综合研究手段,揭示“双井古陆”的物质组成和构造变形特征,厘定北方山系东部古亚洲洋关闭时限和位置,以及洋-陆转换细节和机制。
“双井古陆”的解体。本次调查工作发现,除了遭受变形变质的深成岩和表壳岩外,“双井古陆”范围内还发育代表古洋盆存在证据的蛇绿混杂岩。系统的同位素年代学研究揭示,除少量早寒武世和中泥盆世侵入体外,各类地质体主要形成于晚古生代,进一步指示“双井古陆”并非早前寒武纪微陆块。空间上,古生代地质体分布在北东东向中-晚三叠世巨型花岗岩基两侧或以残留体的形成产出在花岗岩之中,总体构成一个核部相对年轻、两侧相对较老的背形构造。
变质表壳岩物质组成和形成时代。变质表壳岩是一套以变砂岩、粉砂岩为主,包括斜长角闪片岩、黑云斜长片麻岩、白(二)云母片岩、大理岩以及变双峰式火山岩等遭受强片理化变形的岩石组合。对其中斜长角闪片岩夹层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其形成时代为早二叠世,变砂岩和粉砂岩中碎屑锆石的年龄峰值介于266百万年-287百万年之间,指示其沉积时代为早-中二叠世之后。
变质深成岩岩石组合及形成时代。变质深成岩以糜棱岩化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为主,包括少量变辉长岩和变闪长岩的岩石组合,岩体在空间上以小岩株的形式与变质表壳岩密切伴生或以残留体的形式产出在中-晚三叠世岩基之中。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除东沟片麻状花岗闪长岩和七营子西花岗岩外,其余岩体的形成时代均为早-中二叠世。早-中二叠世深成岩主体属于富钠的钙碱性岩石系列,也具有俯冲带岩浆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它们可能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环境。
蛇绿混杂岩的识别。在下营子和下场等地原定“双井片岩”中识别出以凝灰质粉砂岩为基质,包括蛇纹岩、堆晶辉长岩、条带状辉长岩和变玄武岩等岩块的蛇绿混杂岩。其形成时代为早二叠世,与区域上多数岩浆岩的形成时代相近。空间上下营子和下场地区蛇绿混杂岩与低钾拉斑系列变双峰式火山岩密切伴生,表明其可能形成于弧后扩张形成的小洋盆环境。
发现中亚造山带东南部早三叠世碰撞造山的变质记录。在半拉山地区混杂岩中发现石榴斜长角闪岩,以透镜体的形式产出在长英质片麻岩中。锆石U-Pb定年揭示其原岩时代为早二叠世,变质时代为晚二叠世-早三叠世。该石榴斜长角闪岩是首次在中亚造山带东南部发现的变质程度达高角闪岩相的变质记录,可能代表古亚洲洋闭合之后西伯利亚和中朝古板块碰撞造山阶段的产物。
构造变形特征。识别出古生代晚期上盘向北的逆冲叠瓦构造、三叠纪晚期北东东向韧性剪切带、侏罗纪晚期上盘向南的逆冲叠瓦构造、白垩纪中期左行走滑断裂、白垩纪晚期至新生代初期上盘向北西的逆冲断裂、新生代近东西向和北北东向正断层以及北西走向的右行剪切断裂等七期构造变形。
(刘建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