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全国主要农耕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状况基本查明
《中国地质调查成果快讯》近日刊发了“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国土开发保护地质调查”计划下设的“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工程近年来取得的重要地质调查成果。
据介绍,该工程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组织实施,中国地质调查局12家直属单位参加。通过开展全国主要农耕区及重点扶贫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工作人员摸清了土地质量状况家底,基本查明了近20年来全国土地质量总体变化情况,圈定了一批具有开发潜力的富硒土地,有效服务了生态文明建设、国家粮食安全、脱贫攻坚、土壤污染防治等国家重大战略;提出了表生地球化学动力学理论,揭示了元素宏观分布与迁移规律,推动了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方法技术进步。
一是评价我国主要农耕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状况,划分全国土地质量地球化学等级。根据1∶2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结果,划分了黄河流域、长江经济带、乌蒙山区、海峡西岸经济区、京津冀鲁地区、西北五省和东三省的土壤养分、环境、质量综合等级。结果显示,我国主要农耕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状况总体较好,其中东北三省及京津冀鲁地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综合状况最佳。
二是圈定一批可供直接开发利用的优质特色土地资源。自1999年以来,通过开展全国1∶2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累计发现富硒土地开发潜力区29.1万平方千米;在此基础上开展1∶5万和1∶1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圈定一批可供直接开发利用的优质特色土地资源。基于上述成果提出特色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建议,在推动贫困地区特色农业发展,助力脱贫攻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是有效支撑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贯彻落实土壤污染防治法。项目组全面参与详查顶层设计、调查采样、分析测试、质量监控、成果集成等工作,协助生态环境部筛选拟开展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的区域,积极指导地方自然资源系统参与省级详查,协助建立土壤污染详查质量管理体系,参与编制20余项相关技术要求,为全面开展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提供技术保障。
四是发展了表生地球化学元素迁移理论,推进了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方法技术进步,初步建立了典型地质高背景区重金属生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揭示了中国西南地区土壤中常量元素、亲生物元素、卤族元素、重金属元素宏观分布模式的驱动机制;提出地块成果表达关键技术,优化升级了采样密度和布点方法,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规范》(DZ T0295-2016)行业标准的制定和升级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查明典型碳酸盐岩区土壤重金属生态风险及生物有效性的主要控制因素,提出碳酸盐岩区水田土壤镉的建议筛选值,初步建立了典型碳酸盐岩区镉污染生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为典型地质高背景区土壤重金属生态风险评价、耕地保护及农产品安全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
(供稿:《中国地质调查成果快讯》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