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发布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 成果快讯 >

海洋中“丢失的碳”谜题发现新线索

  • 2020-06-08 13:35:06
  • 来源:中国矿业报
  • 作者:赵广明
  • 0
  • 0
  • 添加收藏

原标题:渤海湾西岸古黄河三角洲晚第四纪沉积物碳埋藏研究取得进展,海洋中“丢失的碳”谜题发现新线索

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滨海湿地生物地质重点实验室近日在国际Top学术期刊《Catena》上发表了题为《渤海湾西岸古黄河三角洲晚第四纪沉积物碳埋藏记录》的最新研究成果。

近年来,对气候变化有重要影响的碳循环是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河口三角洲连接陆地和海洋两大碳库,是陆地侵蚀物质输入海洋的最终通道,每年都有大量陆地侵蚀的有机物经河流汇入海洋。许多大河三角洲已成为重要的碳埋藏区(汇),其沉积物中存在大量SO42-离子,阻碍了甲烷的产生,因此,相比陆地生态系统,能释放更少量的温室气体,在减少全球气候变暖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但目前从地学角度研究其碳汇作用的成果还比较少。

钻孔沉积物各物理化学指标对应关系

研究人员利用2016年大地调项目在渤海湾西岸古黄河三角洲地区获得的一口30.76m的岩芯,重建了古黄河三角洲晚更新世以来沉积有机碳埋藏历史。研究结果表明,海平面稳定后,三角洲湿地C3植被逐渐发育;距今6500年起至今,陆源有机碳呈逐渐减少趋势。

各沉积环境中,三角洲前缘碳埋藏能力最高,浅海沉积环境最低。研究区全新世以来沉积物碳埋藏通量平均值远小于位于山东东营的现代黄河三角洲地区,反映出上游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加重及后期黄河沿岸筑坝等人类活动的影响。该研究成果将为解决在海洋中找不到足够的陆源碳踪迹,即所谓的“丢失的碳”科学问题提供参考。

据介绍,该研究成果是在中国地质调查局二级项目“江苏滨海湿地多圈层交互带综合地质调查”“渤海湾西部等重点海岸带综合地质调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406082, 41240022, 41706057)、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6YFE0109600)的联合资助下完成的。研究团队近年来一直专注中国北方大河河口三角洲湿地不同时间尺度的碳循环,先后在黄河三角洲、辽河三角洲、渤海湾西岸古黄河三角洲、江苏沿岸古黄河三角洲等河口湿地开展土壤-水-植物-大气综合调查,探寻碳在不同圈层之间的迁移转化规律及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响应机制。□

自定义HTML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