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发布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 成果快讯 >

中国发现世界首例体内保存蛋壳鸟类化石 距今1.1亿年

  • 2019-03-28 07:52:04
  • 来源:中国新闻网
  • 0
  • 0
  • 添加收藏

中科院古脊椎所博士后巴约勒展示中国发现的世界首例体内保存蛋壳鸟类的化石标本。 孙自法 摄

中科院古脊椎所博士后巴约勒展示中国发现的世界首例体内保存蛋壳鸟类的化石标本。 孙自法 摄

中新网北京3月27日电 (记者 孙自法)记者27日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获悉,该所周忠和、邹晶梅、巴约勒团队通过研究采集于甘肃玉门一块距今1.1亿年的中生代鸟类化石发现其体内保存蛋壳,这也是世界范围内发现的首个腹腔内含有蛋壳的灭绝鸟类——反鸟类化石。

中科院古脊椎所博士后巴约勒(右)及其合作导师、中科院古脊椎所外籍研究员邹晶梅展示、介绍中国发现的世界首例体内保存蛋壳鸟类的化石标本。 孙自法 摄

这一鸟类演化研究重要发现的科研成果论文,日前已在线发表于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专家称,鸟类演化的成功与其独有的生殖孵育系统密不可分,世界首例体内保存蛋壳鸟类化石的发现,为研究古鸟类的生殖繁育提供了新的信息,进而为探知早期鸟类的演化历程提供了新的证据。

中科院古脊椎所博士后巴约勒(右)及其合作导师、中科院古脊椎所外籍研究员邹晶梅展示、介绍中国发现的世界首例体内保存蛋壳鸟类的化石标本。 孙自法 摄

论文第一作者、中科院古脊椎所博士后巴约勒同她的合作导师、中科院古脊椎所外籍研究员邹晶梅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介绍说,世界首例体内保存蛋壳鸟类的化石标本,发现于甘肃省玉门市一处距今1.1亿年的早白垩世下沟组的湖相沉积物中,它是一个全新的属种,被命名为施氏慈母鸟。该化石标本保存在扁平的页岩内,头部虽然残缺,但体腔内基本成型的蛋壳(包括表层膜、角质层等)却被罕见地保存至今。

中科院古脊椎所研究团队成员在一起研讨中国发现的世界首例体内保存蛋壳鸟类的化石标本及其复原图。 孙自法 摄

对化石标本的组织切片和扫描电镜结果显示,施氏慈母鸟蛋壳异常纤薄,呈现出双层的病态结构,这也是首次在反鸟蛋化石中发现双壳,研究人员据此推测这只雌鸟在产卵时出现了现生爬行类所常见的“挟蛋症”,即鸟蛋未能及时产出从而长时间停留在体腔内。据了解,部分现生鸟类在处于生存压力较大的情况下,或者由于营养缺乏等原因,会出现这种症状,在一些现生的龟类动物中,甚至一些蜥脚类恐龙的化石中,这种情况也比较常见。

中科院古脊椎所科研团队的研究还发现,施氏慈母鸟蛋壳最外层的蛋皮膜由小球粒状的矿物质构成,这种致密的球形矿物颗粒组成的蛋膜,常出现在将鸟巢筑在靠近潮湿环境中的现生鸟类中(如鹌鹑、鸭子、火烈鸟等),这种结构可以隔绝潮湿空气,从而避免相应的感染问题,这与反鸟类就地筑巢部分掩埋蛋的习性较为一致,而球形矿物颗粒保护层的存在可能代表一种较为原始的鸟蛋形态。

中科院古脊椎所研究团队成员在一起研讨中国发现的世界首例体内保存蛋壳鸟类的化石标本及其复原图。 孙自法 摄

此外,在这件施氏慈母鸟化石标本的腿骨碎片中,还发现了疑似髓质骨。髓质骨是雌性鸟类在产卵时,为蛋提供钙源而多形成于长骨空腔中。之前大部分报道的“髓质骨”有待商榷,很多实际上是由病理或者其他原因导致,而最新发现的施氏慈母鸟化石标本罕见地具有卵和髓质骨两个确凿的鉴定性别证据,这将有助于研究者鉴定古鸟类的性别,并进一步探究原始鸟类的性别二态性特征。(完)

 



【免责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网站本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欢迎广大朋友投稿。扫描下方公众号二维码,关注更多及时资讯。

 

自定义HTML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