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发布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 地质科普 >

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科普工作综述

  • 2020-04-07 12:58:55
  • 来源:中国矿业报
  • 作者: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
  • 0
  • 0
  • 添加收藏

做海洋地质科普领航者

—— 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科普工作综述

来源:中国矿业报 作者: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

随着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人们对科学普及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近年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积极推进《中国地质调查局科学技术普及规划(2017-2020年)》,以青少年素质教育的重大需求为导向,立足科技创新成果,加强海洋地质科普能力建设,打造了一支金字塔式的科普团队,创新推出海洋地质研学“精品课程”,实现了科学传播和成果转化双丰收。此外,该所还入选多领域国家级科普和研学基地,科普工作得到了自然资源部、科技部、教育部等国家部委的充分肯定。

 

参观“海洋地质九号”

聚集资源夯实基础

青岛海洋所依托海洋地质调查研究项目,大力加强科普能力建设,不断积累科普资源,为开展优质科普服务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是基础设施齐全。青岛海洋所拥有近5000平方米的科普活动场所,包海洋地质科技馆、海洋地质样品库、天然气水合物实验室、研学专用教室,配备十余台套教学实验设备,以及移动科普平台“海洋地质九号”和“业治铮”科考船。利用这些条件,该所能充分展示“外业调查-地质样品保存-室内分析和模拟实验-综合研究”的海洋自然资源调查研究工作全链条,集中展现海洋地质学科特色和最新科研成果。

二是人力资源齐备。青岛海洋所以地质调查项目科普任务为抓手,打造了一支以工程首席为科普首席专家、研究员为科普资深专家、优秀青年科学家为科普骨干、研究生为科普志愿者的近50人的金字塔式科普人才梯队,已培养出自然资源部首席科学传播专家3人、中国地调局优秀科普传播青年1人、青岛知名科普讲师10余人,组建了海洋地质科普品牌的支撑团队。

三是产品丰富。该所已完成科普报告48个、科普文章31篇、科普专著2部、电子科普游戏1个、科普视频和电视科普专题片16部、科技馆和科考船网上全景影像2部、科普虚拟现实VR系统1套、研学实践课程8个,为海洋地质科普品牌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是平台高。青岛海洋所先后获批国家国土资源科普基地、全国海洋科普教育基地、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等3个国家级科普和研学基地,成为我国海洋地质科普的核心力量。

 

体验海洋地质虚拟现实VR2.0

注重特色创立品牌

青岛海洋所高级别的科普平台、特色的研学课程、丰富的科普活动、优质的科普服务,受到了青岛市乃至国内外观众的青睐,显著提升了中国地调局科普工作在国内和国际上的影响力。

一是立足青岛,发挥专业特色,服务青少年教育。

将科普工作融入青岛市海洋教育,多项研学课程入选学校教学用书。倡议并推动成立青岛海洋科普联盟,建立与地方政府及中小学校科普需求对接机制,率先启动适合中、小学生的海洋实验课程。7项海洋地质研学课程入选市南区《基础教育海洋特色课程》教学用书,将海洋地质科学知识和重大成果写入课本。

以服务青岛青少年教育为示范,获批国家级科普项目。以突出的科普成果赢得地方政府支持,获得市南区科普专项经费100万元,用于建设满足青少年海洋研学需求的重点实验基地。在此基础上,向教育部申报的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成功获批,每年获得30万元稳定的经费支持;向中国科协申报的学术资源科普化研究示范项目获得20万元经费支持,将科普工作提升至国家层面。

二是面向全国,走出去、请进来,服务国家战略。

依托大型科普主题活动,面向全国普及海洋地质科学知识。坚持“科技强国、科普惠民”宗旨,在世界地球日、全国科普日、全国海洋日等活动期间,在湖北、山西、河北、江西、北京等地举办海洋地质专题科普展,将海洋地质科普知识带入内陆地区,活动受到中国科协表扬。全国科技周期间,参加科技部“科技列车甘肃行”活动,5天内为定西市四县的6所学校2000多名学生宣讲8场科普报告,得到当地政府和学校的高度评价。在青岛、深圳等地多次举办“海洋地质九号”船科普开放日活动,接待2000多名市民参观。

以科普扶贫为抓手,联合多方力量开展研学实践教育。贯彻“扶贫先扶智”理念,在部扶贫办和局科外部的指导下,牵头联合青岛市13所科研及科普机构,举办“弘扬李四光精神 探索海洋奥秘”主题研学实践教育活动,组织来自江西革命老区赣县五云镇和青岛市的共20名小学生参加为期一周的研学活动,让山那边的孩子和海这边孩子互相陪伴,共同体验“认识青岛”“海洋地质”“海洋生物”“海洋环境”“海洋探测”“海洋权益”六大课程。活动受到中央和地方媒体的高度关注,为局市合作开展科普扶贫综合实践提供了优秀案例,有效服务了国家脱贫攻坚战略。

三是走向国际,引进结合输出,展示大国风范。

科普引智,成功探索科普国际化。举办青岛市首次国际“船岸互动”科普活动,组织高中生与“决心号”大洋钻探船上的科学家成功连线。邀请欧洲科学院院士、美国地调局专家Walter Mooney教授,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Edward Laws教授,新加坡国立大学Praveen Linga教授等国际著名专家走进青岛高中开展科普讲座。

成果输出,科普服务大国外交。依托科技创新成果和特色研学课程,先后组织开展韩国培明中学师生“解密可燃冰”专题研学、发展中国家地学团组海洋地质专题研学等活动,接待东盟国家、CCOP等组织的官员参观科普基地。通过面向国际的科普活动,宣传地质调查重大成果,展现中国大国风范和科学家风采,有效服务“一带一路”建设。

四是加大推广,树品牌推产品,实现成果转化。

将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与科普宣传相结合,打造品牌形象。与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中科院科学传播局、中央网络影视中心等合作,制作“问海夏令营——我是海洋科学演说家”之“冰火战队”科普电视真人秀、“青岛海滨神奇的红色石头”“走进海地所探访可燃冰”等电视科普专题产品。多位科学家登上科普中国“科技前沿大师谈”、中国科协科普大讲堂等舞台,受众广泛。创建“业治铮海洋地质科普讲堂”品牌,每年报告几十场。多项科普作品获局科普大赛表彰,科普专著《可燃冰知识100问》入选自然资源部优秀科普图书,树立了青岛海洋所海洋地质学科普品牌形象,扩大了影响。

坚持科普“公益先行,市场跟进”原则,践行公益科普任务的同时注重科技成果转化。创新研发的“海洋地质科普虚拟现实VR2.0系统”拥有丰富立体的场景、沉浸式的体验、一体化的设计、新颖的教学模式等特点,受到市场高度关注,获国家发明专利和软件著作权证书,注册了商标,已通过专利实施许可的方式实现成果转化,取得了经济效益。

勠力创新绘就蓝图

俗话说,温故而知新。经过梳理和分析,青岛海洋所总结出了科普工作的四大经验与启示,对未来的发展方向也有了新的探索。

首先,领导重视与顶层设计是发展关键。局党组指导制定的《中国地质调查局科学技术普及规划(2017-2020)》是我国地学领域的首个科普规划,为科普工作提供了方向遵循。地调项目绩效目标中设定科普任务极大提升了科技人员的科普意识,为科普工作奠定了坚实的业务基础。所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参与树立了榜样,为科普工作创造了良好氛围。

其次,精准对接与产品服务是发展路径。积极建立与地方的合作关系是科普工作可持续与高质量发展的助燃剂。主动对接地方政府和学校科普需求,根据现代青少年发展的核心素养和素质教育特点开发科普产品,是科普服务精准落地的重要路径。

第三,业务融合与资源整合是重要方法。紧密结合科学普及与地调科研业务,充分利用人才团队、国际合作、成果转化、科考船和实验室等创新平台资源,联通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两翼,为创新发展提供动力。充分发挥科普基地兼具区-市-省、局-部-国家等各级平台的优势,深化“政产学研用”渠道,提升科普工作能力与成效。

最后,信息化与智能化是创新手段。通过加强VR、AR、AI等现代化信息技术在学术资源科普化研究中的应用,研发创新型海洋地质科普产品,建设线上科普场馆,开设科普融媒体平台等手段,优化科普传播方式,扩大科普受众面,提高科普工作效率,实现科普工作创新发展。

对于如何突破已取得的成绩,让海洋地质科普产生更深远的影响,青岛海洋所有自己的规划——

该所将在部、局领导下,加强能力建设,筑牢根基,践行国家级科普基地责任,积极谋划并实施面向国内、国际的大型科普活动,创新科普工作理念与方式,做海洋地质科普领域的引领者。

同时,他们计划与青岛市自然资源与规划局、蓝谷管理局等单位合作,推进青岛市城市地质调查成果科普化进程,联合筹建青岛市城市地质科普展厅、海洋地质科普展厅,将地质工作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辐射延伸到科普领域。

在科普产品应用方面,该所依托海洋地质虚拟现实科普系统,完成研学课程的系统化、结构化和信息化升级;与青岛市中小学合作,联合建设海洋地质科普虚拟现实教学示范点,推广沉浸式体验与动手实践相结合的特色研学课程,丰富科学普及形式和教学模式。

该所还积极鼓励科普领域的发明创造,加强科普知识产权申请与保护;积极扩展服务范围,向博物馆、研学机构推介海洋地质虚拟现实科普系统、研学课程等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普产品,利用好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争取更大的科普产品科技成果转化收益,从而反哺科普工作,不断提升科普研究水平。□

自定义HTML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