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白世界里的“美”与“纯粹”
◎ 陈 智
曾看过这样一句话:“色彩,是我们奔赴光明的信使,是我们对寰宇世间的第一印象”。生来“好色”的你和我,对于色彩有着与生俱来的敏感与深情。
从某种意义上说,色彩是生命,亦是灵魂。大自然巧手“描绘”的观赏石,五颜六色,流光溢彩,如同一个天然调色板,满足人们对色彩的各种需求。大化石华丽高贵的黄、三江石雍容华贵的红、葡萄玛瑙神秘优雅的紫、乌江石清新素雅的绿……
不同颜色演绎着不同的雅石风格,它们或沉静或张扬,或纯粹,或缤纷,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不仅使人产生冷暖、轻重、远近、明暗的感觉,而且会勾起人们的无限联想和想象。色彩是专属每个人的哲学。我们因生活经历、思想性格、兴趣爱好、审美习惯等多方面的不同,对色彩也会有着各自的偏好。每种色彩都拥有自己的语言与寓意,有的人钟情黄色的高贵娇艳;有的人喜爱红色的热烈喜庆;有的人沉迷紫色的优雅神秘;有的人则青睐于绿色的生机与活力……
在诸多色彩中,我却对纯净的黑白两色情有独钟。黑白是最有生命力的语言,是这世界上最感性的色彩,两者的组合亦是最简单而永恒的存在。在石头世界里,也不乏用黑白语言来表现画面,创造艺术境界,展现纯粹的黑白魅力的美石。如,山东的泰山石、江西的潦河石、四川的长江墨画石、台湾的南田石等。
这些素色的观赏石没有绚丽夺目的光华,没有太多的修饰,更没有过多的渲染,但是观者却可以一眼看透顽石的质朴和沉静,从黑白的强烈对比中,感受画面的层次和质感,体味黑的气韵、白的高远。
大自然泼洒在石面上的黑白之美是无限延伸的,具有广阔的想象和回味空间。
通过黑白两色,置于厅堂之上的雅石被创造出一种氛围,给观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将自身推向更高的审美境界,使得一方盈尺之石可绘寰中之境,拥有“有容乃大、包容万千”的观赏价值。
千百年来,中国人不断地追求那种至纯至极的美。
白,是一切颜色的起点;黑,则为一切颜色的终点。万般色彩黑白始,黑白之间的无穷变幻勾勒出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这也反映出自然的真实。白是追寻美的开始,疏之极则为白,白之虚象可容纳世间万物万境,石面色白处并非虚无所有,而是心所想皆为景。山之阳处、云的空处、天的阔处、树头的虚灵处,人空、流石、烟水、云霞、断路、日光皆是空白。
虚与实相生相成,使得整体画面更具有丰富的暗示性、启发性和召唤性,从而为观石者的想象和再创造提供了更多可能。
“空故纳万境”,一石如一画,画面中白色的渲染,为其留出了天与地的空间,同时也留出了人与石心灵流动的空间。
正是这恰如其分的“白”演奏出大自然的律动,从而令观赏石的意境愈加深远,使得咫尺的画面彰显出奔腾千里的气势,本已静如止水的画面也因此充满了动感,这便是妙在无处。
黑是一种底色,密之极则为黑,是玄妙的存在。石面上黑色的浓淡,展现出画面的层次感、质感和韵味。与白色彼此映衬,相得益彰,就如太极图中的阴阳,黑白交融。
它们是色彩的两端,是美的两个极致,看似矛盾而遥远,却常能够与光影水乳交融,韵律自显,情景交合,达成一种相对平衡的视觉感知,呈现出艺术的韵味,让人在品赏之时不会显得突兀,更容易引领石之气韵。
石乃大自然所造,其色彩的变化,并非有意为之,但却在气势、气韵及意向的填充和表达上,表现出藏露的技巧。所谓的藏就是隐其锋芒,将其隐藏在意象的塑造当中。
妙石藏深机,若要发现它的深意,需要有抽丝剥茧的耐心和技巧,这是一个缓慢而长期的过程,不断地自我肯定,又自我否定,直至获得拨开云雾见明月的快感。
至于露则是直抒胸臆,通过直接的笔触去描绘出画中景致,正是在黑白映衬之下的画风中,能够通过淋漓的“笔触”,营造出静中有动的风格。这种变化统一交织的自然形态,让画面石更耐看,也更有深度,彰显出让人沉醉的黑白之美。
以黑白构染成像,是中国画用色的鲜明特色。而石中意象又何尝不是如此。黑白,是自然赐予的滤镜,过滤掉一切色彩,让万物的本质,一眼直击内心。
或许,这就是一方石黑与白的魅力所在。人生百态,各有所难,注定会有太多的遗憾,太多的难以周全,唯有在这石头世界里,黑与白,世事能两全。这样的美,永恒而悠长,稀有而珍贵。
来源于:中国矿业报